孙晓甫:看到这群人,他提出入党申请
2021-07-02 09:53:54
文章来源
中国科学报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日前,在新落成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举行的宣誓活动上,面对鲜红的党旗,32岁的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化学所)研究员孙晓甫做出庄严承诺。

  “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是我人生的新起点,未来,我决心接过前辈的精神火炬,在科技创新的跑道上奋力逐梦前行。”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孙晓甫激情澎湃。

  身边的党员

  2019年底,孙晓甫结束了在新加坡为期两年的博士后生涯,回到他熟悉的化学所工作,他曾在这里完成博士阶段学习。几个月后,他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一心向党的种子开始发芽。

  其实,这颗种子在孙晓甫小时候就埋下了。“我的爷爷和父亲都是党员,我从小就听他们给我讲党史,听得最多的就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那段。”孙晓甫回忆说,少年时期的自己就萌生出对中国共产党的向往。

  到化学所学习后,孙晓甫加入了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布兴带领的化学所胶体、界面与化学热力学院重点实验室团队。师长、同学中的许多党员让他感受到身边的榜样力量,我国化学热力学与绿色化学领域专家韩布兴便是其中之一。

  “韩老师常常把‘尽心尽力做好每件事’‘全心全意做科研’挂在嘴边,也时刻践行这样的人生信条。”孙晓甫说,正是韩布兴身上展现出的科学家精神,给了他一种极强的感召。

  几年来,像韩布兴这样的师长,不仅在学术上对其引领和指导,更像是一座座耐得住寂寞、甘于奉献的精神灯塔,指引他前行。

  下决心的一刻

  2017年,孙晓甫前往新加坡开始博士后工作。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时,他拉上课题组里几位国外的同事一起观看国庆阅兵直播。外国同事们纷纷惊叹:中国强大了!当时,孙晓甫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而感到无比自豪。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国力得到极大提升,全世界有目共睹。”孙晓甫表示,“就连多年没有回过国的华人房东,都在称赞中国发展速度之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之快令人惊叹。科研领域就更不用说了,特别是化学、材料领域,国家近年来在基础研究上的投入极大提升了科研水平。”

  而孙晓甫真正下定决心入党的那一刻是在回国之后。2020年春节,就在孙晓甫刚刚入职不久,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乱了原本的安静与祥和。当时,来势汹汹的疫情正在湖北武汉肆虐,以医护人员为主的“逆行者”引起了孙晓甫的注意。

  他看到,“逆行者”们舍小家为大家、不计酬劳、不惧生死,逆行、坚守在抗疫的最前线,用中国速度与疫情赛跑。“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候,说一句最朴实的‘我是共产党员我上’,他们就冲到最前面了。”如今,孙晓甫回忆起当时的情境依然热血沸腾,内心积累的民族自豪感喷薄而出。

  于是,他在入党申请书中写道:“看到这些为生命逆流而上的英雄们,我确立了要成为他们中一员的决心,同时我也把能够加入这样伟大的组织作为自己最大的光荣和自豪。”

  绿色化学“梦想”

  经过20多年的学生生涯,作为一位年轻的科研工作者,孙晓甫认识到,一个人的价值并不仅仅体现在个人学识、处事方略的增长上,只有将学到的才能创造出最大的价值回馈国家和社会,才算是真正将人生价值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在科研的世界中,孙晓甫一直有一个绿色化学的梦想。那便是,在我国“碳达峰”“碳中和”行动中,以基础理论的创新为“双碳”目标实现提供支撑。“毫无疑问,我们基础科学研究者应瞄准重大原创性基础前沿和关键核心技术的科学问题,始终把创新作为科研工作的第一要务。”他强调。

  近年来,孙晓甫以绿色溶剂中材料合成与催化反应为主要研究方向,在二氧化碳电化学转化合成高附加值化学品研究方面取得一些研究成果。2021年,他和学生们成功设计并合成了氮配位的单原子铟催化剂,用于高效电还原二氧化碳制备一氧化碳。这项工作发表在《美国化学会志》上,有望为设计电催化剂改变反应路径提供新思路。

  面向未来,孙晓甫深刻认识到,自己的角色从一个学生转变成了科研人员和青年教师。一方面,要不断提升,以合格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虽然自己已经在组织上入党,但思想上入党是永远的努力方向。”他告诉《中国科学报》。另一方面,他希望能用自己的精神和行动去感召、带动一批研究生和更多青年同仁,一起潜心研究、献身科学。

  “接过前辈们以激情甚至是鲜血凝聚成的精神火炬,我们要肩负一代人的梦想奋力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自己的贡献!”孙晓甫说。


责任编辑:曹晖

孙晓甫

入党申请

免责声明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


  • 版权所有 发现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