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火炬:教书育人六十载
2021-07-16 10:16:27
文章来源
中国科学报

  她是一名享誉国内外的乙肝专家,耗尽三十年心血研制世界首例乙肝治疗性疫苗(乙克),中国工程院院士、女科学家,都成为她人生中的标签,她就是——闻玉梅。然而,她自己所定义的人生目标,不是乙克,亦不是院士、科学家,她说她是一位教师,为的是教书育人。耄耋之年,闻玉梅仍然奔走在教育第一线,她曾在科技大讲坛上给小学生讲科学,引导他们热爱科学;她曾与中学生面对面,带领他们走进一个精彩纷呈的病毒世界;她常与医学生共进午餐,教育他们热爱医学、投身医学。她创建自己的实验室,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平台,深夜仍为学生批改论文、修定实验计划。作为导师,她培养的学生曾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及各类优秀论文奖。这一切只为一个目标,“我要培养我的学生,将来还有一点高起点能跟他们(国外学者)竞争,竞争不了,学生的学生肯定可以和他们竞争,就像愚公移山一样”。

  初见闻先生,我们面前这位功勋卓著的老科学家,带着透亮的银边眼镜、笑容可掬、敏捷睿智,丝毫看不出已是八十三岁的老人,时间在闻玉梅身上仿佛停止了,她始终保持在“青春状态”。她曾获奖无数,但办公室的柜子里却只有寥寥无几的几个奖牌,这中间摆放着一个与她奋斗三十年的“乙克”并无多大关系的奖章——“教书育人楷模”奖。当我们第一次采访闻玉梅时,讶异地得知这位老科学家想要谈的并不是她为之付出三十余年心血的“乙克”,而是她的教师情结。

  闻玉梅成长在书香世家,亲戚间不乏有各类科学家,家人曾殷切希望她能成为一位物理学家,小小年纪的她却说:“成为物理学家固然好,但是我想做老师。”成为“教师”是她心中的梦想。小时候帮同学补习英文,年轻时当大家一窝蜂地考取科学院的研究生时,闻玉梅义无反顾地选择进医学院,因为医学院毕业后除了是一位医生,还要做一名教师,在临床带教学生。

  采访中,闻玉梅跟我们回忆了自己最初做助教时的一些趣事和感想。她说做教师必须要选择最有用的知识教授给学生,为了能更明白、有条理地传授,当时她去听了所有主讲老师的课,哪怕是重复的内容,为了能在听完以后记录下各自的优点,这样才能在实验课上更好地指导学生如何进行试验。每当自己带教一个新的班级,她都会详细地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她说:“这样我才能进步,下一个班级永远比上一个班级好!”付出的努力总会得到回报。今天的我们总在抱怨生活、学习不易,却忘了停下来想一想自己是否用心去完成这一过程,当在这个过程中遇到问题时,是选择激流勇进还是绕道而行呢?失败之时,也是最容易找到成功的切入点之际,因为这是发现自身不足的绝佳机会,成功者往往把失败与错误当作人生的另一种财富。而我们中的许多人遇到错误、失败,总是一味地逃避,不愿看到自己身上有伤口,失去了及早清理的机会,最后终为伤口所害而后悔莫及。遇上错误、失败,我们当坚守初心、砥砺前行。

  在带教过几个班级之后,闻玉梅得出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在她的课上,不再是单纯地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而是要求学生主动提问,她还为此特意设置一个最佳提问奖。在闻玉梅看来,提问是一个思考过程,意味着你在不断地探索、思考。多年之后,年近古稀的闻玉梅出了一本英文教材——Key Notes on Medical Molecular Virology,不同于以往的教材,全书共12章,在每一个章节均提出启发读者思维的系列问题,但书中并无“标准答案”,需要读者通过思考、阅读参考文献和资料,相互讨论,提出各种不同的解答。她希望通过这个“key”让学生们打开进入分子病毒学的大门。从一名小小的助教到一位著名的博导,闻玉梅自始至终一直贯彻这一要求,与其说这是一个老师对学生的要求,不如说这是一位人民教师对莘莘学子的期望,对祖国未来科研力量的一种寄予。我们总是习惯了安静地坐在课堂上听课,习惯了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这样的模式,却忽略了自身的思考能力。学习不仅仅是被动接收知识,而且应该是接受——思考的过程,提问便是一个思考的过程。

  做助教时,闻玉梅想的是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更快地掌握知识,如何启发学生思考;成为教授的她,如何培养在国际立足的科研人才又成为她余生的目标。上个世纪80年代,闻玉梅从美国进修回来,心心念念回国从教,为的是建立一个实验室,培养一批学生。采访中闻玉梅说了这样一句话,让我至今仍感慨万千,“出国后,我才意识到国内和国外科研水平的差距,所以我的志愿是要自己建立实验室,培养我的学生,将来还有一点高起点能跟他们(国外学者)竞争,竞争不了,学生的学生肯定可以和他们(国外学者)竞争,就像愚公移山一样”。她创办医学分子病毒学实验室,培养团队;她千辛万苦从国外带回细胞株,免费开班教授国内的青年学者;她与国外著名研究院建立永久合作关系,积极将青年学者、学生送往国外进修。有人问闻玉梅:“你觉得你一生做了什么事情让你觉得还可以?”她说:“就是我及时回来了,为中国创建了一个实验室,培养了一批新人,让他们继续往前走。”年逾耄耋的她已然取得“步行者”的辉煌,但在她眼中,自己所做的一切仅代表过去,她更期待的是长江后浪推前浪,自己能够点燃学生心中的火炬,让更多的优秀学子能够加入这一团队将火炬传承下去,能一步一个脚印地追上自己,甚至超过自己。

  培养新人固然重要,同时,闻玉梅也看重对学生科研理念的教育。她曾说:“做科研,不是为了发表论文,不在乎论文分值,而应看重实实在在为老百姓解决问题。”不可否认,知识改变命运,读书是实现社会阶层流动的通道,但在现今中国,人们在科研的道路上常带着功利的目标,譬如关心“这个方向论文容不容易发?”“做这个题目论文引用率会不会高?”将读书、发财(创新创业)和做学问混为一谈,形成一种社会性的认知和期望,这是相当严重的扭曲与错位。在闻玉梅的实验室墙上印着这样一句话,“科研的核心是创新,科研的道路是勤奋,科研的态度是求实,科研的目的是为人民”。这不仅是她一生学术要义,她更期待的是将这一淡泊名利、宁静致远、求道至简的要义传递给自己的学生、学生的学生……

  在与闻玉梅的数次采访中,言谈间处处透露着她积极的人生态度,而她的这种积极的态度影响着跟随她的每一位学生。在之后与她数位得意门生的采访中,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提到闻老师是一位“严师”,是一位用心爱护每一位学生的“严师”,“当别人都快要放弃的时候,只有闻老师仍会坚持鼓励我继续前进”。科研是枯燥乏味的,而眼前的这位教授神采奕奕、积极向上、思维敏捷、不失幽默,或许是教学,或许是与这些年轻的学生一起繁忙的每一个日子为这位老科学家的精神世界增添了许多内心色彩。那些曾属于她的青春年华,科研赋予了她坚定的信念和坚韧不拨的精神,成为融入她血液中的宝贵品质,而她将这一品质像火炬一样传递给她的每一位学生。

  如今的闻玉梅如愿所偿,她说:“和年轻人一起,看着自己带教的学生一批批地成长、离开,很有成就感。我这辈子做老师,下辈子也要做老师,特别喜欢做老师。”采访完,我突然领悟,成功者也许并没有什么崇高的人生理想、光彩灿烂的精神理念,有的只是秉持一颗朴素的内心、一个简单的信念。复旦大学有闻玉梅这样的园丁,是莘莘学子的幸运。


责任编辑:曹晖

传递火炬

教书育人

闻玉梅

免责声明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


  • 版权所有 发现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