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昌绪:“什么地方需要我,我就到那里去!”
2021-08-17 10:04:19
文章来源
光明日报

  【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

  “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作出努力,这是衡量爱国者最主要的标准之一。”

  ——摘自《师昌绪自传:在人生道路上》

  1955年6月,美国旧金山。历经艰难险阻,已过而立之年的师昌绪登上了“克利夫兰总统号”轮船。

  他朝思暮想的祖国,正在大洋彼岸静候他的归来。

  “在美国,像我这样的人比比皆是;而我是中国人,我的祖国现在十分需要我这样的人。”归国前,这位冶金博士、麻省理工学院助理研究员向自己的老师、国际著名金属专家柯恩教授表明了心迹。

  而在此前,美国明令禁止回到中国的留学生名单中,师昌绪的名字赫然在列。

  “当轮船快驶到香港时,仍有美国特工人员来劝我们这批留学生回心转意:如果回到美国,将会有更为优厚的待遇。但是我们都断然拒绝了——美国的生活再好,也不是自己的家!”

  半个世纪后,回忆起这段往事时,师昌绪的语气依然坚决。

  “什么地方需要我,我就到那里去!”回到祖国后,师昌绪到中国科学院报到,并服从分配去了沈阳从事物理冶金研究,后来又被派往鞍山钢铁公司生产一线,“因为那里需要,我没有一点意见”。

  从副研究员到院士,师昌绪在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以下简称“金属所”)工作了整整30年。流年似水,这30年,他从35岁到65岁,正是人生最有作为的年华。成功研制我国第一代多孔气冷铸造镍基高温合金涡轮叶片、倡导我国铁基高温合金研发、首先开启真空冶炼和真空浇筑涡轮叶片研究……围绕航空发动机所用关键材料,师昌绪以累累成果为我国航空事业作出重要贡献,被誉为“材料医生”。

  “人生在世,要对人类有所贡献;作为一个中国人,要对中国人民有贡献”——这是师昌绪毕生遵循的信条。他1955年加入九三学社;1964年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用他自己的话说,“这在政治上是最高的待遇”;1978年7月1日,他光荣地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后来在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及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期间,都是党组成员。

  凡是有利于富民强国的事情,他尽力而为,很少考虑个人得失:在中小学期间,他深感国内无穷无尽的战乱和外国列强入侵之苦,坚定了“中国必须强盛起来”的决心;留美期间,他冒着被审讯关押的危险,参加留学生争取回国的斗争,因为“这是一场正义的斗争,虽死犹荣”;回国以后,哪怕再苦再累他都可以忍受,1960年前后在抚顺钢厂攻关高温合金,即使患上肾盂肾炎尿血不止,他也没有停止工作,因为“这是为了国家的航空事业”;直到后来被后辈戏称为“爱管闲事的老头”,力促大飞机项目列入我国中长期科技规划重大专项,与五位学者联名提出成立中国工程院的建议……他说:“凡是于国有利、于民有益的事我都要管一管,而且不仅是倡导一下,还要负责到底。”

  回到祖国20多年后,师昌绪因公再次来到美国。有人问他:“你后悔不后悔回国?”他笑答:“我虽没有汽车洋房,但生活无忧无虑。”

  九十余载生命历程,师昌绪经历过太多挑战和磨难,但他始终坚信,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努力,自己“没有白活一生”。

  (光明日报记者张蕾)


责任编辑:曹晖

师昌绪

爱国

免责声明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


  • 版权所有 发现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