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提升原始创新与基础研究能力是我国科技界的当务之急和头等大事,一流人才成为决定性因素。延揽一流人才并让其成为学术带头人,成为我国亟须解决的首要问题。但这绝非易事,须尽快“破五唯”“立新标”。
“唯帽子”“唯头衔”已成为巨大障碍
以产出成果评人才天经地义,但是同行评议存在主观性,难以做到评价客观化,结果以论文数量、发刊等级、项目等级、顶刊论文数量等论英雄长期流行,形成了“四唯”“五唯”。
实际上,顶刊论文不等于顶级成果、重大项目不等于重大成果。正如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本庶佑指出的,“真正一流的工作往往没有在顶级刊物上发表。这是因为,一流的工作往往推翻了定论,评审员会给你提很多负面的意见”。
长期的“四唯”“五唯”使部分“中材大用”的学者胜出,甚至成为“学术权威”。让做不出原始创新者去评议他人的原始创新,结果不言而喻。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匡迪指出的:搞项目评审、专家投票,往往把颠覆性技术“投”没了。
应以原创突破评一流人才,但是该成果需要得到同行承认。同行评议的主观性与易操控性,加之“防御性嫉贤妒能”,使“中材大用”和“唯帽子”成为原始创新和基础研究的巨大障碍。
加强原始创新与基础研究,意味着我国学者要参与世界科技的前沿竞争和比拼,那些由国内相对水平决定的“帽子”、头衔、项目、A+学科等都不再重要。
“破五唯”刻不容缓。“唯帽子”甄选学术带头人的时间已久,其科研经费等学术资源充足但原始创新明显偏少的局面一直没有得到扭转。因此,用更有效的方法替换“帽子”、甄选真正的一流人才作为学术带头人是当务之急。
实施前沿学者负责制,快速提升能力
一流人才包括成名、半成名和未成名三类。本文所述的一流人才、一流成果均指世界一流。成名的一流人才数量少且国际上竞相争聘,不过半成名和未成名的一流人才更是新思想的策源地,能否让后两者及时胜出并担任学术带头人是提升我国原始创新和基础研究能力的关键所在。
为克服同行评议的主观性,笔者于2004年提出开放评价法,并不断完善和验证。它继承同行评议的优点,克服其缺点,基本实现评价客观化,特别适合评价特征鲜明的突破性成果,可及时甄选一流人才。其简明版“互联网+代表作”更是简单易行,可让大材小用的一流人才及时胜出。
众所周知,PI制是基础研究最有效的组织方式,参与国际学术前沿的竞争则要求学术带头人(PI)是一流人才。笔者用前沿学者加以界定,前沿学者是指因当下做出突破性成果而在学术前沿占有一席之地的学者,可胜任PI。
前沿学者特征鲜明,有突破性成果作为学术招牌,可代替“帽子”“头衔”,实现“大材大用”。前沿学者负责制是以前沿学者作为PI的PI制,也可称为“超级PI制”。
前沿学者的代表作是突破性成果,笔者提出“前沿学者ID”作为对前沿学者的甄别与标识。它是一个可供展示的表格,包括4项内容,即突破点四要素、核心贡献一句话、国际同类成果比较的优势点、引领或可能引领的前沿领域。
其设计依据有四:水平越高的学者越能用一项代表性成果来体现其学术水平,如诺贝尔奖、菲尔兹数学奖等奖励的都是一项成果,拔尖人才、顶尖人才就是因为有“尖”、有一项突破性成果,即成为前沿学者;可凸显突破性成果的特征与优势;具有重要性、前沿性、时效性、可检验性;可与同行“高帽”人才互比代表作。ID内容可给研究者启发、与用户对接、接受核查监督。“帽子”“头衔”只是人才标签,却没有任何有用信息,更无法考核、监督。
突破点四要素包括突破什么、怎么突破、突破的结果、突破所开辟的新研究领域及意义。“前沿学者ID”表格自荐或他荐填写,须实事求是、公开展示。
甄选前沿学者遵从“高门槛—宽门框”原则,“高门槛”是指需要做出突破性成果,“宽门框”是指得到同行普遍承认或规范确认(新颖且同行评价未发现有颠覆性错误)。如此选择学术带头人有利于前沿探索与开拓。
设立基础研究特区,快速建成高地
基础研究是国家综合实力的核心,原始创新是重中之重。回顾过去,时间已经证明“唯帽子”判定学术带头人不能扭转原始创新明显偏少的局面。“破五唯”“立新标”,甄选前沿学者作为学术带头人势在必行。
笔者建议设立基础研究特区,新人新办法,实施前沿学者负责制。基础研究特区的设立比较灵活,可在创新城市、大学城,也可在大院名校内部的部分院系、院所。
用“互联网+代表作”评价法和“前沿学者ID”,可及时甄选出前沿学者,对其代表作是已获学界积极评价的“十年磨一剑”突破性成果而言,更是立竿见影。率先实施前沿学者负责制可让大材小用的一流人才脱颖而出,抢占引才先机,可快速建成基础研究高地和世界一流学科,也是后来居上者的绝佳机遇。
刘益东
五唯
学术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