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学周院士的一生: 为党奉献 科学报国
2021-11-01 10:11:31
文章来源
科技日报

  28年前的深秋,刚刚在病床上度过81岁生日的吴学周迎来了好消息:中共中央组织部和吉林省委接受他的入党申请,同意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吴学周终于实现多年的夙愿。

  1983年1月1日,吴学周正式向党提交了入党申请书。当时的他年逾八旬,左眼失明,右眼视力仅有0.03。不到千字的入党申请书,他戴着花镜,拿着放大镜一字一字,足足写了3个晚上。

  他还特地找来党的十二大文件汇编,反复学习党章,特别是其中总纲和党员两部分,学习得特别仔细,并对秘书刘永懋说:“我要按照党员的条件去做,老刘你要帮助我啊!”

  吴学周经历了新旧两个社会,他深刻地认识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早在青年时期他就心怀救国之志,留学时期时刻关注祖国命运,学成后毅然回国。他总结我国科学事业走过的坎坷道路和自己一生的经历,坚信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只有社会主义中国才能实现“科学救国”“科学强国”的理想。

  1980年,在吉林省政协的一次会议上,吴学周说:“共产党、毛主席救了我,拯救了挣扎在死亡线上的劳苦大众,广大知识分子也获得了新生。”

  吴学周是一位特殊的“两院院士”。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吴学周就凭借在分子光谱领域的成就获得了国际学术界的关注,并受聘为中央研究院院士;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科学院于1949年11月在北京成立,吴学周任物理化学所所长,1955年被推举为中科院学部委员。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找到他,问:“毛主席提出要建设好东北,你们迁一部分人去那里怎样?”已近天命之年的吴学周毫不犹豫地回答:“可以。”他动员并说服了物理化学研究所30多名科研人员,从上海出发一路北上出关,来到长春,与长春综合研究所合并,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应用化学研究所。

  到长春后,吴学周把主要精力花在了科研组织和管理中,这为长春应化所后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选择好研究课题,有一支训练有素、具有高科学水平的研究队伍,以及良好的试验设施,这是吴学周主抓的3件大事。

  在他的带领下,长春应化所形成了包括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物化与结构、有机高分子4大中心的综合研究机构,在合成橡胶、塑料、稀土材料、电分析化学、有机结构、痕量分析、催化等方面取得诸多成绩;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个、一等奖1个,国家发明和自然科学二等奖6个、三等奖10个……

  在病床上,吴学周向党组织表示:“争取早日出院,更加积极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当得知所在的党小组要开组织生活会时,他坚定地表示:“我虽然年龄大,但我是新党员,我身体还可以,一定参加生活会。”

  1983年9月26日,长春应化所九室、十九室党支部第二小组全体党员来到医院,在吴学周的病房里开党小组会。这是吴学周入党以后第一次参加组织生活会。

  一个月后,吴学周院士溘然长逝。

  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从建设祖国到加入中国共产党,纵观吴学周院士的一生,“为党奉献,科学报国”8个字贯穿始终,表现了一个爱国知识分子的高风亮节和赤胆忠心。

  人物档案吴学周(1902年—1983年),江西省萍乡县(今萍乡市)荷尧乡荷尧村人,我国著名物理化学家,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博士(1931),中央研究院院士(1948),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55)。曾任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中国科学院环境化学研究所所长等职。从事原子光谱、核燃料前后处理、激光化学等领域的研究。


责任编辑:曹晖

吴学周

院士

科学报国

免责声明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


  • 版权所有 发现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