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院士阎隆飞:治学穷天机,育人如琢玉
2021-11-23 10:22:04
文章来源
中国科学报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阎隆飞喜欢读达尔文的著作:“一切动植物都是从某一个原始祖型传下来的”“一切生物具有许多共同之点”。

  在漫长的学术生涯中,他的发现不断验证着达尔文的科学思想:菠菜的叶绿体中存在与动物血液中一样的碳酸酐酶;高等植物中存在与动物类似的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

  他的研究成果奠基了一个新的学科:植物细胞骨架微丝系统研究,也为人类认识植物的生理生化以及动植物演化中的神奇联系,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

  今年是阎隆飞的百岁诞辰,谨以此文回顾这位大科学家的科教人生。

  日子再艰难,也要做研究

  阎隆飞是满族人,出生在老北京的胡同里,打小成绩优异,1940年考上了燕京大学。

  在湖光塔影的校园里,在名师荟萃的课堂上,阎隆飞对生物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然而美好的时光太过短暂。1941年,受战乱影响,阎隆飞被迫离开燕京大学,转入位于陕西的西北大学生物系。

  不幸中的万幸,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这方小小的天地仍然保留了治学的纯粹。阎隆飞跟随导师刘毅然,在陕南的河流、池塘和稻田间,采集了大量藻类标本,进行研究鉴定。由于研究资料缺乏,他们只能鉴定到科属。刘毅然先生将这些标本寄给重庆北碚植物研究所的著名藻类学专家饶钦止教授。饶先生在其中鉴定出不少藻类新种,后来整理成论文,发表在《植物学集刊》上。

  不管在多么艰苦的条件下,依然要坚持做学问、做科研。两位先生的言传身教,深深地影响了青年阎隆飞。

  抗日战争胜利后,阎隆飞回到阔别多年的北京城,考入清华大学,师从著名植物生理学家汤佩松。在汤先生的指导下,阎隆飞开展光合作用研究,在菠菜的叶绿体中发现了跟动物血液中一样的碳酸酐酶,并推测这种酶在光合作用的第一步反应中起着吸收CO2的重要作用。

  这项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引起了美国宇航局NASA的强烈兴趣。后来宇航局曾把植物碳酸酐酶应用在宇航舱里,作为生命保障系统,维持气体的平衡。

  初出茅庐的阎隆飞,此时已开始崭露头角。

  “静止”的植物,藏着“会动”的蛋白

  1949年,清华大学农学院与华北大学农学院、北京大学农学院合并成立北京农业大学,也就是如今中国农业大学的前身。阎隆飞毕业后,便就职于这所大学,从此终生致力于科研和教学事业。

  上世纪5、60年代,一项重要的科学发现正在悄然酝酿。当时学界普遍认为,只有动物的肌肉中存在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这两类蛋白的相互作用,促成了肌肉收缩。但后来有科学家在粘菌中也发现了肌动球蛋白,那么植物中是否也有类似的蛋白呢?

  阎隆飞反复思考着这个问题。尽管植物通常被认为是“静止”的,但事实上它们也有自己的运动方式:如含羞草的叶子,轻轻一碰就会闭合;如瓜类的卷须,可以在架子上攀援;而植物细胞中的细胞质,也在不停地活跃流动。他想,植物中很可能也有类似肌动球蛋白的物质存在。

  那时候国内的研究条件还比较简陋,也缺乏更先进的技术,阎隆飞就运用传统的生物化学方法,从烟草、南瓜叶和黑藻等细胞中分离得到一种蛋白质溶液,并且证实这种蛋白质具有类似动物肌动球蛋白的性质。1963年,相关论文发表在国内期刊《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上。

  这是高等植物中存在细胞骨架微丝系统的第一个证据,也是国际上高等植物细胞骨架研究的里程碑。阎隆飞的工作遥遥走在世界前列,直到10年后,才有美国学者再次证实这一发现。

  学生如玉,悉心呵护精雕细琢

  阎隆飞不仅是杰出的科技工作者,也是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他在潜心科研的同时,也将很多精力花在开设课程、编写教材、教书育人上。

  中国科学院院士曹晓风是阎隆飞的硕士研究生。在她的记忆里,阎先生有一种老派的亲切儒雅气质。他衣着朴素整洁,平时话不多,只有谈到科学问题时才会滔滔不绝,还特别喜欢向大家分享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

  曹晓风特别难忘的是入学前那场复试,阎先生从一本专业书中摘取一段英文,要她阅读并翻译出来。第一次,曹晓风读得非常顺利,阎隆飞说:“等一下,你读过这本书了,得换一个。”这次他拿出了一份研究论文复印本,因为是刚刚出版的,谁也不会提前读过,这样对所有学生更加公平。曹晓风对这篇论文的专业内容并不很熟,但还是尽力读完了。

  就在曹晓风穿上外套准备离开时,阎先生突然对她说:“晓风,我知道你都读懂了。但那4个字母,不是HPLC(高效液相色谱),而是LHCP(捕光叶绿素a/b蛋白复合体)。”

  曹晓风一下愣住了,她此前并不认识这个专业名词缩写,一不小心就读成了自己更熟悉的另一个缩写。“我当时特别不好意思。你想想,4个白纸黑字的大写字母反复出现,一个学生竟然从头到尾都读错了。但阎先生先是没有打断我的思路,让我自然地展示,然后又在面试结束后温和地提醒了我一下。他的这种涵养,真的让我钦佩不已。”

  阎隆飞对晚辈的关怀和爱护,体现在方方面面。他当选院士后,曾收到一封举报信,涉及一位颇有才华的年轻学者。为此,他特地去询问了一些知情同事,厘清了其中的真假信息,才做出妥善处理。他说学生如同晶莹剔透的玉,倘若有些若有似无的“污点”,也切忌大刀阔斧,而须精细雕琢。

  先生已乘黄鹤去,桃李馥郁自成蹊。2015年,阎隆飞的学生、同事、亲朋好友自发筹措资金,在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设立了“阎隆飞奖学金”,让阎老的这份科学精神和教育理想传承不绝。


责任编辑:曹晖

阎隆飞

治学

育人

免责声明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


  • 版权所有 发现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