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能够在新疆一待就是十几年?”很多人常这样问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伊犁植物园主任管开云。
管开云常常对此笑而不语。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说出了答案:“因为在新疆可以做我想做的事,做我会做的事……”
2010年3月,57岁的管开云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调到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在这里,他升级改造了吐鲁番沙漠植物园,创建了伊犁植物园,为数万种荒漠植物“安家”,为干旱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作出杰出贡献。
来到新疆改造升级吐鲁番植物园
来新疆生地所之前,管开云在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昆明植物园工作,曾担任昆明植物园主任,在他的带领下,昆明植物园物种收集保育数量从2000多种增加到7000多种,入园参观人数从最初每年不到1万人次增加到每年50多万人次。
在云南,工作环境舒适、科研成就突出,管开云为什么要远离家人,来到3000多公里外的新疆?
这要从他和新疆的缘分说起——
2009年7月,管开云作为项目评审专家第二次来新疆。“第一次是1997年,记忆里这里有些荒凉,还很遥远。”管开云说,因此,当时任新疆生地所党委书记的田长彦找到他,希望他能到新疆来为吐鲁番植物园的建设做点工作时,他想都没想就拒绝了。
回到昆明后没多久,时任新疆生地所所长的陈曦和时任中国科学院干旱区生物地理与生物资源重点实验室主任的张元明专程到他办公室和他交流到新疆工作的事。
这一次,管开云有些纠结。“能被如此重视,我有些受宠若惊。”管开云说,虽然不清楚到新疆来能做什么,但还是决定来试试。
2010年3月到新疆,4月管开云就一头扎进了吐鲁番植物园。他花了一个月时间,走遍了吐鲁番植物园的每个角落,深入研究了几乎每一种植物的特性,在进一步了解吐鲁番植物园的历史时,管开云被触动了。
“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一代又一代科研工作者从治沙、引种到建立吐鲁番植物园,他们身上体现出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敢于创新、团结进取的精神深深感染了我。”管开云说。
正当准备撸起袖子加油干时,他又迷茫了。管开云说:“吐鲁番植物园所处的地理环境十分特殊,一般国内外植物园的发展理念和管理方法在这里基本不可行。”
于是他专程回到昆明,就吐鲁番植物园的建设请教我国著名植物学家、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吴征镒院士。根据吴征镒院士给出的建议,结合发展实际,管开云对吐鲁番植物园的发展目标、研究领域、种质资源收集保存等进行重新定位、调整和充实。
在管开云的带领下,吐鲁番植物园的基础设施得到了升级改造,种质资源保育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科普能力都有极大提高;园林景观水平也明显提升。目前,吐鲁番植物园内收集保育的荒漠植物增加至700余种,已成为中亚地区荒漠植物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荒漠特殊种质资源储备库,该成果荣获2015年度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
搭建平台充分保育新疆生物资源
在提升改造吐鲁番植物园的过程中,管开云意识到,新疆生物资源非常丰富。近些年,新疆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生物产业的发展是新疆发展现代农牧业、现代医药业、现代环保业的基本保障。然而,新疆已有的生物多样性保育机构和设施很难对新疆或中亚地区丰富的生物资源开展有效保育和开发利用。
“要想改变这一现状,使新疆的生物产业有所作为,就必须建立一个高水平的、长远的生物战略资源保育、研究和开发利用平台。”在吐鲁番植物园工作期间,管开云就开始夜以继日地思考,同时起草了长达100多页的具体建议。
2011年底,管开云提出建设新疆战略生物种质资源保育基地的构想。该建议在吴征镒院士的支持下,引起自治区人民政府、中国科学院和新疆生地所的高度关注,很快,新疆生地所提出建设由一个植物园、一个种质库和一个生物产业实验示范基地组成的“新疆战略生物资源中心”的具体意见。
有了具体意见,植物园建在哪儿、中心如何建就成了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接下来,管开云又开始了艰辛的选址过程。在进行野外选址时,由于没有路,山坡十分陡峭,加上杂草丛生,管开云经常被荨麻“蛰”伤。在他看来,这些都是小事,笑称自己适应能力很强。
2012年,管开云终于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新源县境内找到了一片理想的土地,从此开始了伊犁植物园的建设历程。
伊犁植物园中的部分区域是野苹果、野杏、野核桃等野生果树集中分布地,其中以野苹果为主。相关研究证实,分布在这里的野苹果是现代栽培苹果的祖先。区域内还保存了大量的植物特有种、珍稀种和孑遗种,是中亚山地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具有全球意义的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之一。
然而,由于野果林生态系统的极度退化及病虫害等因素导致这里的野苹果濒临灭绝。“如何对天山野果林进行就地保育是当时面临的重要课题。”管开云说,伊犁植物园从建园之初就面临着就地保育和迁地保育的巨大挑战。
随后,他和科研人员一起对天山野果林生态退化过程、病虫害发生规律以及人工辅助恢复措施等方面进行研究,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天山野果林重现生机。
管开云为国家这一重要种质资源的保护作出了突出贡献。
截至目前,伊犁植物园已建成野生果树就地保育区、野生果树迁地保育区、观赏花卉园、药用植物园、果树种质资源圃等专类园区,面积达3000多亩。一个独具特色、景观优美,集科学研究、物种保育、科普教育和休闲观光于一体的植物园已初步建成。
建智能温室推动我区生物产业发展
“这十多年是我一生中极其充实、非常愉快、充满友谊、生活美好的一段时光!我甚至有些后悔,为什么不早几年到新疆来。”2021年,恰逢新疆生地所成立60周年,管开云由衷地感慨。
“管老师打算还在新疆待多久啊?”近几年,周围的同事总会半开玩笑问管开云。
“再干几年吧,把想干的事情多做一些再考虑回家。”管开云说,眼下伊犁植物园的建设处于发展关键时期,就像是抚养孩子,看着他慢慢长大,突然要离开,还真舍不得。
管开云说,接下来要干的事情还有很多。
接受完记者采访,他就要赶回昆明,不是第一时间和家人团聚,而是带着智能温室的管理团队和设计人员去研究智能温室如何更快在伊犁植物园落地。
“新疆冬季很漫长,智能温室对未来推广冬季花卉种植、建设生态园林城市和发展生物产业,甚至蔬菜种植等意义重大。”管开云说。
经过调研,他发现,目前在新疆甚至国内对球根花卉的需求大多来自进口。其实,伊犁州的气候条件就非常适合球根花卉生长。
以郁金香为例,管开云和记者算了一笔账,他说,如果借助智能温室将花卉种苗培育成功,仅这一项带来的收益就非常可观。
管开云计划先在伊犁植物园内建设几个智能温室进行示范,“先尝试培育各种花卉种苗,有了种苗就可以大力发展花卉产业。”他说,相信在当地政府大力支持下,新疆包括花卉产业在内的生物产业一定会得到极大发展,成为未来支撑新疆发展的支柱产业。
除了建智能温室,管开云还计划从国内外引进更多适合在干旱区进行保育的特色植物,研究其应用价值,在植物园内进行技术示范,成熟以后进行成果转化或者大面积推广。
“吐鲁番植物园重点收集保育极端干旱区植物,伊犁植物园则主要收集保育温带半干旱地区高山和亚高山等植物,这样就可以涵盖整个中亚乃至全球干旱区的植物种类,对干旱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发挥关键作用。”管开云说。到2030年,伊犁植物园计划收集保存植物物种数量超过1万种,届时将成为集干旱区植物种质资源收集保育、科学研究和公众教育于一体的世界一流的科学植物园。
记者手记:让人才在新疆“落地生根”
57岁的管开云从云南只身一人来到3000多公里外的新疆,起初也有过犹豫,但最终因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的相关领导多次拜访,让他“受宠若惊”,最终决定“单刀赴会”。
这一“赴会”就是十几年。在新疆,管开云重塑吐鲁番植物园,创建伊犁植物园,还计划借助伊犁植物园这一平台推广智能温室。他不仅保育了新疆丰富的生物资源,为干旱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作出突出贡献,同时还致力于推动新疆生物产业的发展。
管开云在接受采访时说,自己就是一介俗人,竟然被如此重视。他在新疆的十多年,“极其充实、非常愉快、充满友谊、生活美好”,他甚至有些后悔没有早点来。
这充分说明,中科院新疆生地所把管开云作为“人才”引入,不仅给予了充分的信任,同时为人才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强化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全方位培养、引进、使用人才,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人才使用机制。
眼下,新疆经济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对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如何培育、引进、使用人才,如何通过事业留人、环境留人,让更多人才在新疆“落地生根”还需要相关部门多下功夫、多做文章。
管开云
荒野
植物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