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江上游是成都平原的母亲河,天府之国的生命之源,养育了两千多万人,成就了繁荣富庶欣欣向荣的成都,可见做好岷江上游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具有重大的作用和意义。”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陈庆恒说。
今年80岁的陈庆恒,1961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四川分院科学技术学校生物班,后进入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长期从事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价、植被生态、生态农业等工作。
工作之初,陈庆恒从采集植物标本做起,参加了四川省科学技术委员会(现四川省科技厅)扶持的四川植被调查与研究,这让他几乎跑遍了青藏高原东缘和四川盆地。
上世纪80年代开始,陈庆恒将工作重心放在了岷江上游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水资源与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农村面源污染防治等方面。
他常年连续收集岷江上游水、土壤、气候、生物多样性的基础数据;研究岷江上游防护林体系工程技术;研究岷江上游典型退化山地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参与岷江上游大沟小流域生态恢复重建……
2006年,已经65岁的陈庆恒延期退休,可他退而不休,继续工作,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一直返聘他,直到2021年。
“我们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保工作,这使得岷江流域生态不断优化,现在我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岷江上游农村面源污染防治上。”陈庆恒说。
在成都市郫都区安宁村,徐堰河从这里流过,这里是成都市的重要水源地,陈庆恒在这里结交了不少朋友。
从2019年开始,陈庆恒与成都城市河流研究会的同仁一起,力求将安宁村打造成农村面源污染防治示范点。
陈庆恒及团队经常在安宁村为村民们开办环保讲座,帮助安宁村在垃圾分类投放站旁修建堆肥池,并教会村民如何制作酵素,如何使用酵素处理厨余垃圾,使厨余垃圾转变为有机肥料。
经过3年努力,安宁村村民的环保意识不断提升,村里的环境不断优化。村里成立了护水队,设立了绿色乡村营造师岗位。
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陈庆恒依然奋战在科研一线。吃农家饭,办农家事,是他的工作和生活常态。
“60多年的科研经历,我到了现在这个年龄阶段,有一种特别强烈的感受,就是在我的余生要把知识和经验贡献给社会,贡献给我们的老百姓。”陈庆恒说。
陈庆恒
岷江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