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伴随着“科学的春天”来临,我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考入了陕西师范大学化学系。
在此之前,我曾在高中毕业后做过三年多的小学和中学老师,也非常喜欢老师这份工作。因此在选择学校时,我的三个高考志愿填报的全都是陕西师范大学,由此也开启了我和这所学校近半个世纪的缘分。
特殊的“教学相长”
初入大学,那时的我们还没有什么远大的理想。我最初的打算也只是在学成毕业后,能到县里最好的中学教书。然而,这并不影响我们学习的热情。相反,随着“文革”的结束,人们压抑已久的学习热情在大学校园里被彻底点燃了。
那时候,我们的学习课程远没有现在那么繁多。每周6天的学习日中,课程时间最多不会超过一半,每天的上课时间也不会超过4个小时。这就给我们留出了大量自由支配的时间,我们将这些时间几乎全部用在了“泡图书馆”上。
无论在什么时候,学习都是一件自己的事情,外界压力会对一个人的成长产生作用,但归根结底还是要靠自觉。记得那几年,每天不管多晚就寝,我都要在睡觉前,将一天的学习内容在脑海中过一遍“思维导图”,每到周末,还会将本周的学习内容在脑海中做一个梳理。因为我们太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了,不想有一丝一毫的浪费。
凭借刻苦的学习,我的成绩在班级中一直处于前列,以至于在一些课程中,如果我的作业没有收上来,老师们是不会批改作业的。
这是因为那时国内大学教育依然处于“恢复期”。很多老师也是仓促间回到教学岗位,以至于对某些课本上的知识,他们自己认识得也并不透彻,甚至在有些方面的理解程度还不及一些学生。这时,那些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的作业,也就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参考答案”的作用。
尽管如此,这些老师在教学上没有丝毫懈怠,而是将所有热情都投入其中。那时的老师不像如今这样承担大量科研任务,他们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教好学生,同时与学生共同进步。这也就在当时的校园里形成了一种有些特别,但又十分浓厚的“教学相长”的氛围。
学好数学,学好英语
有年轻老师,当然也有德高望重的老先生。
在一篇文章中,我曾回忆过我们当时的系主任高鹏老师。记得一天中午,我们几个年轻学生偶遇高老师,并同行了一段路程。面对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先生,我们当时的心情十分紧张,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但老先生却很亲切,问我们是不是化学专业的。
当得到肯定的回答后,老先生说了几句至今都让我受益匪浅的话。
他告诉我们,将来要想在化学领域有出息,首先要把数学学好。否则,随着学习和科研的深入,在理论化学领域就会面临很大的困难;其次,要把英语学好,不然将来在学术领域也不会走得太远。
当时,这番话对我的触动并不大,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自身对于化学学科理解的逐步深入,我越发明晰老先生这番话的意义所在,同时也体会到了他对于青年学生的深切期望。
斯人已逝,言犹在耳!
在如今的大学校园中,我们应该鼓励年轻的学子多跟老先生接触,并为此创造条件。要知道,也许老先生无意中的几句话,就可能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尤其是对有想法的学生产生重要影响。
有时,这种影响甚至不限于其内容本身。
还记得在大学刚毕业时,我曾骑车到差不多十公里外的西北大学旁听了一场报告。主讲人是被誉为“无机化学之父”的美国西北大学教授巴索罗(F.Basolo)。那场报告中,尽管有当时在兰州大学工作的史启祯先生的翻译,巴索罗教授所讲的内容我还是几乎没有听懂,但他在讲座时,通过情绪所传达出的对于自己所从事学科的热爱与激情,却感染和影响了我几十年。
认真学习,掌握方法
如今,距离我的大学生活已过去整整四十年,回想起当初的那段岁月,颇有时光流逝之感。对于刚刚踏入大学校门的年轻学子,我希望我的一些感悟能够对他们有所启示。
大学时光看似漫长,其实转眼就会逝去。在这段时间里,做什么永远要比怎么去做更重要,既然选择了进入大学深造,不管是在什么专业、哪个领域,都要秉持认认真真、踏踏实实的态度去学习。在大学,学习永远是第一要务。
当然,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是需要注意方式、方法。比如,要多注意和老师以及同学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特别是相比于过去,如今的大学研究生教育已经相当普及,如果条件允许,就要抽出一些时间旁听他们的组会。正如前文中所说,即便是听不懂组会上的内容,但组会成员之间的讨论交流也会对你的成长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此外,对于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的学生,我建议他们在大一、大二时,要踏踏实实地把基础课程学好,把英语学好,特别是那些主干课程,一定要努力做到融会贯通。到大三、大四阶段,则一定要想办法进入老师的实验室,尽量多地接触研究生,从中获得在研究中学习的经历和体验。
大学四年,请珍惜时间。
(房喻系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彬采访整理)
房喻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