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全国三八红旗手”获得者,也是党的十九大、二十大代表。她还是一个漂亮妈妈,更是一名普通的科研工作者。她就是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王秀杰。
王秀杰从事生物信息学研究,即用计算机处理生命科学中的大数据,从中挖掘出调控规律。利用这项技术,王秀杰做出过许多有意思、有影响力的研究。
2015年,《细胞-干细胞》刊登了一个中国风封面——单链RNA(核糖核酸)“长城”上布满了一个个“烽火台”,那就是m6A甲基化修饰所在的位置。RNA m6A甲基化调控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对外界刺激的响应,但其产生的位点选择机制尚未被探明。这项研究揭示了miRNA调控mRNA甲基化修饰的位点选择性,也是miRNA的一种全新功能。王秀杰是文章通讯作者之一。
2018年,王秀杰团队成果又登上《细胞研究》封面。这次的封面是两只奔跑的小乌龟,一只轻松自在,一只挥汗如雨。王秀杰表示,这项研究在小鼠中发现了RNA m6A甲基化修饰的一项全新功能——调控长时记忆形成。他们发现,含有m6A甲基化修饰少的小鼠虽然记性较差,但通过更高频率的学习,也能追上记性好的小鼠,证明了我们中国的古训“勤能补拙”是有生物学基础的。这一发现还入选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
这些基础研究到底有什么用?王秀杰说:“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之间的关系就像地基和楼房,我们虽然看不到地基,但它是建高楼所必需的。我们国家基础研究的地基打得越深厚、越扎实,创新型国家的大厦就会越坚实、越宏伟。”
长期以来,王秀杰带领团队致力于非编码RNA的发现与功能研究,已经两次与合作者共同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不过,王秀杰并不“满足”。为了解决临床器官移植供体长期短缺的问题,2015年,她义无反顾地给自己开辟了一个新“战场”——生物3D打印器官。
生物3D打印作为一种新兴技术,面临着打印后的细胞难以长期存活的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传统的平层堆积式打印方式无法实现细胞与血管网络的有机融合。
瞄准这一关键难题,王秀杰与合作者创造性地将六轴机器人改造成生物3D打印机,并且设计了模拟器官体内发育过程的循环打印模式,从而打印出具有毛细血管网络、能够在体外存活超过6个月的心肌组织,为打印有功能的人体器官提供了新途径。这项成果获得了2022国际3D打印开拓者挑战赛医学技术奖,成为首个获奖的中国成果。
经过7年攻关,该技术距离应用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但王秀杰说:“走出科研舒适圈,我们不仅在新领域发现了很多急需基础研究解决的问题,也能做出更有意义的基础研究选题,更好落实总书记‘四个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要求。”
这几年,王秀杰还有一项“重大成果”——女儿考上了心仪的大学。谈起女儿,她自豪又内疚。2004年年底,王秀杰从美国洛克菲勒大学博士毕业后举家回国,一切从零开始。她把父母接来照顾年幼的孩子,自己则将所有时间都花在了实验室建设上,有时为了赶项目,连续多天每天只休息三四个小时。女儿小时候非常乖巧,妈妈工作时她就在一旁玩耍。晚上睡觉前,王秀杰不管多忙都要坚持给女儿读故事,短短的读书时光浓缩了最深的母爱。
“女性想要在科研上取得与男性同样的成绩,确实要付出更多,但做科研就是辛苦并快乐着。”王秀杰说。
这位对自己要求严格的团队领袖,也总是希望能激发出学生更大的创新活力。她认为,在新的发展时期,导师需要有预见性地培养适应未来科技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在现场聆听总书记讲话的王秀杰心潮澎湃。她说:“我们何其幸运,赶上了中国最好的时代!”
18岁就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王秀杰,如今已是一位老党员。她表示,今后将以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为工作指南,增强敢想敢为、善作善战的能力,潜心科研,矢志创新,以优异的科研成果助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早日实现。
王秀杰
科研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