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广浩:为大湾区高质量发展贡献“国家队”智慧和力量
2022-11-07 09:53:42
文章来源
中国科学报

  “党的二十大报告气势磅礴,发出了时代最强音!”近日,中科院广州分院分党组书记、院长陈广浩对《中国科学报》表示,作为科技“国家队”成员,广州分院系统单位的科技创新要顶天、立地,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履行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主力军的使命,为实现大湾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智慧和力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主力军,中科院紧扣国家战略需求,紧抓国家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的重大战略机遇,主动谋划、超前布局,统筹协调并集聚创新资源,推动创新平台和重大项目在大湾区落地实施,努力交出无愧于时代的“创新答卷”。

  大科学装置集群正在大湾区形成

  南海之滨,春潮涌动。

  作为科技“国家队”,广州分院始终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

  中国散裂中子源、加速器驱动嬗变系统研究装置、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江门中微子实验站、先进阿秒光源、人类细胞谱系、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近年来,一批大科学装置在加速落地,为粤港澳大湾区提供硬核科技支撑。

  “为加快推动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建设,中科院充分发挥建制化、体系化优势,在大湾区布局了一系列大科学装置。”陈广浩表示,截至目前,在粤港澳大湾区已经有4个依托中科院院属单位建设的大科学装置被列入国家“十四五”相关规划。

  据介绍,目前,中科院在东莞已建成1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即中国散裂中子源,加速器驱动嬗变系统研究装置、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目前正在惠州紧锣密鼓建设中。另外,中科院还在大湾区部署实施了江门中微子实验站等重大平台。

  大科学装置也是高层次科技人才的“蓄水池”。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从酝酿筹建到落地运行,用了10余年时间。如今,这里已汇聚了一支500多人的科研和工程队伍,实施了800多项研究课题,约有4000名国内外注册用户。陈广浩表示,大科学装置虽然建设周期长,但其所能发挥的聚人才、聚成果的作用将极大提升大湾区的科技创新能力。

  “如今的大湾区正在形成大科学装置集群,集群将在微小粒子探索、人类细胞谱系研究、经略南海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陈广浩表示,目前中科院布局的大科学装置和创新平台主要集中在深圳市光明区、东莞市松山湖、广州市黄埔区和南沙区,以及江门市等地,充分发挥了中科院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建设。

  “大科学项目的引领、大科研平台的支撑,形成了大湾区建设科技新高地的战略布局。”陈广浩表示,中科院在珠三角核心区布局的创新资源,厚植科技创新沃土,大大提升了大湾区基础研究能力。其中,广州是“中科院系矩阵”在华南布局最为集中的地区,在多个领域引导着广州科技迈向高端。

  今年7月11日,依托中科院华南植物园设立的华南国家植物园正式揭牌。这是华南地区首个国家植物园,也是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的第二个国家植物园。目前,华南国家植物园迁地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有643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337种,包括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望天树、东京龙脑香、坡垒等。

  “科研实力是国家植物园建设的重要支撑。”陈广浩表示,华南国家植物园将以华南地区兼顾全球热带亚热带区域植物资源迁地保护为核心,建设国家珍稀濒危植物迁地保育中心和种质资源库,提升植物迁地保护能力和效率,实现物种保育两万种以上,其中经济植物6000种。

  科技赋能迸发更多创新硬核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坚持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5年位居全国首位,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已突破6万家,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连续6年位居全国第一。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最新版全球创新指数(GII)相关信息显示,在世界五大科技集群中,“深圳-香港-广州”继续位居全球第二位。

  今年是中科院与广东省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的第13个年头。十余年来,双方从以广州、深圳等中心城市为主的主体合作,扩展到覆盖广东各地市的全面合作,院省合作层次不断提升、合作领域不断扩展、合作成果不断涌现。

  近年来,中科院先后与广州、深圳、东莞分别签订《中科院广州市人民政府共建南沙科学城合作协议》《中科院深圳市人民政府共同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合作协议》《中科院东莞市人民政府共同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合作协议》,为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引擎。

  在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方面,广州分院积极协调粤港澳大湾区有关地市布局中科院科技服务网络计划(STS)专项。2021年STS计划东莞专项顺利部署实施,推荐立项13项,合同经费4100万元。广州分院与广州市黄埔区签署合作备忘录共同设立STS计划-黄埔专项,正逐步形成以粤港澳大湾区为核心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同时,广州分院正积极协调其他有关地市布局STS专项,推进中科院科技成果到大湾区转移转化,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不断优化。

  具有计算机和生物学交叉学科背景的陈朝明一毕业就到广州健康院工作,转眼已在该院工作了16年。在中科院广州分院、广州健康院的大力支持下,由陈朝明等人筹建的中科院超算环境广州分中心自投入运行以来,不仅支撑了广州健康院科技创新和高水平人才培养的快速发展,也为国内众多科研团队和高新企业提供了大量的高质量服务,成为大湾区生物医药领域的一个重要支撑平台。

  新蓝图引领新未来,新征程应有新担当。南海海洋所的新型物理综合科学考察船“实验6”已于2021年9月开启首航,多次进行远洋科考。广州能源所承担的“退役新能源器件循环利用研发平台”已纳入“十四五”科教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正全力推进启动建设。

  “中科院还将高附加值技术转移到粤东西北,促进沿海经济带与北部生态区的产业升级。”陈广浩表示,目前在粤北地区,中科院主要承担涉及生态环境建设、双碳、网络领域的技术服务,比如华南国家植物园与韶关市签订了合作协议,将以科技创新驱动绿色高质量发展。在沿海经济带,中科院主要围绕海洋技术与当地开展合作,努力打造海洋强国新支点。

  厚植传承科学家精神生长的沃土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科学普及和科学素质建设,一系列政策措施相继出台,有力推动了科普工作。广州分院始终高度重视科普工作,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积极推动崇尚科学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去年5月,中科院广州分院联合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科技厅、广东省科协、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共同启动了“科普进校园湾区百校行”活动。该活动启动一年多来,成效显著。一是成立科普志愿者服务团,促进科技经济融合发展;二是钟南山院士领衔,高水平开展科学教育教师培训;三是组织大型科普活动,服务公众科普需求;四是深入推动科普进校园活动,助力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五是打造系列科普品牌,扩大科普传播影响力;六是举办科普讲解比赛,锻炼培养优秀科普讲师。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近几年来,广州分院积极协调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目前,中科院有关单位在粤承担建设一批大科学装置、广东省实验室、高水平研究院、新型研发机构等。“这些机构和研究领域已成为广东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也是中科院高端科研资源在广东实现科普化的重要载体和平台。”陈广浩说。

  今年9月,在中科院广州分院科普工作总结暨科普能力提升研讨会上,参会人员围绕落实《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广州分院“十四五”科普工作发展规划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陈广浩指出,近年来,广州分院科普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今年7月,以老科学家命名的“陈清潮逐梦深蓝突击队”“赵焕庭南海岛礁科学钻探研究攻关突击队”正式授旗成立。其中赵焕庭研究员,每天早上4点半起床,工作时间至少在10个小时以上,曾多次深入南沙群岛开展综合调查工作,82岁获得中科院杰出科技成就奖(研究集体主要完成者),时至今日仍活跃在科研一线上。

  绘就宏伟蓝图,吹响前进号角。作为中科院机关的派出机构,广州分院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突出自身特色和不可替代性,继续发挥多学科和建制化优势,聚焦科技创新主责主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以高质量党建引领科技创新事业高质量发展,为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贡献“国家队”智慧和力量。


责任编辑:曹晖

陈广浩

大湾区

高质量发展

免责声明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


  • 版权所有 发现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