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假期,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的王斌副研究员没有返乡,而是在实验室里守候着晶体的生长,该晶体以每天一厘米的速度,需要一刻不停地生长100多天。这种名为DKDP的晶体是神光系列大科学装置的核心元件,对于大型高功率激光装置来说,是唯一可用、不可缺少的频率转换材料。
在实验室里,记者看到多个巨大的圆柱形金属罐,这是晶体生长的地方。透过罐壁上的小窗可以看到,半米多高的大尺寸晶体在溶液中旋转。在普通人眼中,它晶莹剔透、光滑圆润,宛如巨大的宝石。而在科研人员眼中,它一天天“长大”,更像是自己的“孩子”。
“晶体里不能有任何瑕疵,一个小气泡也不行!”王斌说。晶体生长24小时持续100多天不停,记者注意到,虽然生长系统具有晶体生长监控系统及参数报警装置,但是工作人员仍认真地每隔2小时做一次全面巡检。巡检内容事无巨细,包括晶体生长状态、温度、循环泵运行状态、槽内压力等等。
记得2020年春节前,新研制设备还处于调试阶段,为了设备稳定运行,科研团队奋战到腊月三十。王斌作为设备研制直接负责人,除夕夜还在钻入新研制的生长槽底查看设备运行情况。
今年是王斌连续第5年春节留守实验室,虽然设备已经很稳定了,但只要晶体在生长,他心里就惦记着:“过年很多人都回家了,越是大家不在的时候,我越不敢走。”
守候日复一日,创新再接再厉。比如,这看似很慢的每天一厘米,其实是团队不分黑夜白天探索出的创新速度。从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党委书记邵建达到齐红基研究员,再到王斌,三代科学家以克服困难、直面挑战的拼搏精神,冲在科研前线。
王斌介绍,让晶体生长又快又好非常困难,如果使用传统方案,晶体每天只能生长1毫米,生长周期需要两三年。
但是,科技创新不能等,正在建设的大科学装置需要数十个这样的晶体。团队从2014年开始研究工艺、开发设备。他们提出并实现DKDP晶体长籽晶快速生长技术方案,将周期从传统生长的2年多缩短至3个多月,并规避了点籽晶快长技术的柱锥交界面等难题,仅晶体生长相关技术突破就申请相关专利21项。
同时,团队优化了晶体切片率,将原本的一块晶体产出5片成品部件成功提升到超过10片,进一步为大科学装置建设节约时间和成本。
再过几天,这块DKDP晶体将长成出槽。待切片完成,王斌等科研人员将亲自把它们护送到目的地,为大科学装置装上核心元件。
新春
大科学
晶体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