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20年聚焦“三农”,更首次提出建设农业强国的目标。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所长姜明近日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保护好黑土地就是在不断筑牢农业强国的根基。
黑土地是地球珍贵的土壤资源,是一种性状好、肥力高、适宜农耕的优质土地。中国东北地区黑土地总面积达109万平方千米,约占全球黑土区总面积的12%。东北三省因此成为中国的大粮仓,每年从这里调出的粮食约占全国三分之一。
在中国,黑土地也被称作“耕地中的大熊猫”,意在表明它珍贵、稀少、脆弱。2021年,中国科学院在东北地区启动“黑土粮仓”科技会战,联合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三省一区开展黑土地保护科技攻关与关键技术示范推广。
“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在这样的背景下,聚焦东北地区黑土地保护与利用工程,对补齐农业技术短板和支撑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姜明说。
自20世纪初大规模人口迁徙和大范围土地垦殖以来,中国东北黑土区农业开发利用强度持续上升,黑土表层平均每年流失0.3毫米左右,土壤有机质也在逐年递减,这种趋势目前尚未得到根本扭转。
姜明认为,当前黑土地保护最关键也最具挑战性的科技任务是如何科学有效地增加黑土土壤有机质含量,从根本上解决黑土层“变薄、变瘦、变硬”的问题。
姜明介绍,当前提高黑土土壤有机质的主要措施有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轮作休耕、种植绿肥、种养结合等,中国科学院综合这些因素构建的“梨树模式2.0”“龙江模式”已经能有效地增加黑土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黑土地力,这是非常可喜的。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但耕地资源、水资源又相对匮乏的国家,要实现粮食自给自足必须保持粮食稳产增产,这就意味着不能以休耕的方式保护土地,而必须在利用中保护。
姜明认为,科学养护黑土地能更好地实现黑土地保护与粮食稳产增产相辅相成,也就掌握了粮食安全的主动权。他提出,首先要调动农民积极性,加快绿色农业发展;其次要组织开展黑土地退化过程与阻控机理研究,突破黑土地健康保育与产能提升关键技术;第三要因地制宜丰富路径、方法和手段,抓好科技成果推广应用。
姜明还提出,保持粮食稳产增产另一关键因素在种子,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过去几年,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在水稻、大豆、玉米育种上取得重要突破,应用推广效果很好,但是要缩小与国际种业的差距,提升种业核心竞争力仍须加速。
作为“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先导专项的总指挥,姜明有诸多建议被相关部门采纳。他今年首次当选全国政协委员后,便立即组织一线科研团队充分调研,提出了关于建设黑土地土壤产能数字模拟大科学装置等建议。
仓廪实,天下安。黑土地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打赢这场黑土地保卫战,可能需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努力,正如姜明引用所里专家们常说的一句话:“黑了土地,白了少年头。
姜明
黑土地
农业强国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