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陈能宽:巨擘从来诗作魄,是真名士自风流
2023-05-09 09:52:12
文章来源
中国科学报

  东方巨响,大漠天苍朗;

  云似蘑菇腾地长,人伴春雷鼓掌;

  欢呼成果崔巍,称扬举国雄飞;

  纸虎而今去矣,神州日月增辉。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中国西北地区的浩瀚荒漠上,伴随着震耳欲聋的巨响,一朵壮观瑰丽的蘑菇云腾空而起——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这一幕,被时任二机部九院青海221分院副院长陈能宽写进了这首《清平乐》中。只怕连他自己都不曾想到,未来这首词将如何广为流传。1999年,一部以“两弹一星”创业者为主题的纪录片上映,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必看的电影之一。而纪录片的题目,正是原子弹爆炸一刻,闯入陈能宽脑海中的那4个字:“东方巨响”。

  2023年4月28日是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陈能宽院士诞辰100周年。这天,一个小型纪念座谈会在北京悄然召开,陈能宽生前的同事亲友聚在一起,共同追忆这位曾为国隐姓埋名25年的英雄。熟悉他的人都知道,陈老不苟言笑,却是写诗赋词的一把好手。正所谓“巨擘从来诗作魄,真情妙悟铸文章”。

  灵台无计逃神矢

  1923年4月28日,陈能宽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士绅家庭。他自幼聪敏好学,在颠沛流离的战争年代也坚持完成了学业。24岁那年,他和妻子裴明丽一起考入美国耶鲁大学,仅用3年时间就接连收获了硕士和博士学位。

  毕业后,陈能宽同当时许多中国留学生一样,被迫滞留在美国。凭借出色的学术能力,他先后在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和威斯汀豪斯公司任研究员,不到30岁就在金属物理学研究领域发表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因此,当陈能宽放弃在美国已经获得的一切,突破重重阻碍奔赴祖国时,他的美国朋友非常不理解。对此,陈能宽的回答真挚中透着几分诙谐:“新中国是我的祖国,我没有理由不爱他。这种诚挚,就像是被爱神之箭射中了一样,是非爱不可的。正如鲁迅的诗句所说,我是‘灵台无计逃神矢’啊。”

  回来后的陈能宽一心报国。国家建设需要什么,他就研究什么,为此甚至连续3次转行。他发自内心地感慨:“为祖国做事,真好!”

  1960年6月,37岁的陈能宽“消失”了,在漫长的25年里,国际学术界再也没有出现过这个名字。就连他的亲人朋友,也不知道他在哪,在做些什么。

  隐姓埋名的岁月中,陈能宽在长城脚下、青海高原,带领一批不满30岁的年轻科研人员,从零出发,做出了第一颗原子弹所需要的起爆元件,成功解决了核武器试验前一系列内爆物理学与相关材料工程问题,为我国首次核试验铺平了道路。

  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他来不及放松,就又投身进氢弹研制攻关中。

  从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陈能宽参加了中国大部分核试验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摸索出一整套冷试验的物理思想、方法、技术途径和工作制度,为我国的武器定型做出了突出贡献。

  怀抱最光荣的秘密,远走他乡的那些年里,他有太多话不能宣之于口,有太多思绪只能藏在心底。即便如此,他依然留下了一首又一首诗歌。

  八百年前陆放翁,

  一生但愿九州同,

  华章夜读精神爽,

  万里西行意气浓。

  高山流水尽知音

  陈能宽多才多艺,尤以擅长书法、作诗填词闻名学界。他与上将张爱萍、大科学家于敏、彭桓武等人对咏唱和的往事,留下了一段段佳话。

  某次核试验前夕的讨论会上,与会者情绪高度紧张,陈能宽受此触动,在现场脱口背起了诸葛亮的《后出师表》: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

  于敏也感慨万千,又接口背诵:

  “……臣受命之日,食不甘味……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两位大科学家一句接一句地背诵,在座之人无不肃然恭听,感佩不已。

  1978年10月,当第一次竖井试验成功后,陈能宽激动地赋词一首:

  削岩直下,欲把金石化。点金有术细评价,人道花岗耐炸。井边扬起轻尘,四海却传震情。祝捷更添壮志,凝思万里新征。

  张爱萍步其原韵奉和:

  大漠岩下,烈火顽石化。有力回天难估价,任尔金钢能炸。晴空万里无尘,高歌壮志豪情。不畏攀登路险,破关夺隘长征。

  在我国首次氢弹原理试验成功三十周年座谈会上,陈能宽试撰了一则上联,借岳飞《满江红》抒怀:

  回顾三十年过去,弹指一挥间: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一时间对不出下联,他便给彭桓武写信征对。

  很快,彭桓武寄回了下联,化用毛泽东《七律·答友人》的境界入句:

  俯瞰洞庭湖内外,乾坤日夜浮: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

  这上下两联,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英雄气概,交相辉映,读之令人逸兴遄飞。

  是真名士自风流

  在陈能宽院士诞辰100周年纪念座谈会上,吴明静作为陈能宽传记(《许身为国最难忘——陈能宽》)的第一作者,在会上分享了8个令她感触深刻的细节,其中一个是这样的:陈能宽抗战时期随大学颠沛流离,但每天晚上睡觉的时候,一定会把自己的裤子整理好,放在床垫下压着,这样第二天早上起来,他就会有一条裤缝笔直的裤子。不管身处怎样艰苦的环境之中,他这个习惯从未改变。

  走过了战火纷飞,走过了一穷二白,走向一个越来越强盛繁荣的新时代……任他世殊时异,陈能宽永远是腰背挺直、裤缝笔直,站在那里,自有一份岁月风霜不能撼动的翩翩风度。

  就像他写下的那些诗篇,既格律工稳,又神采飞扬。

  是真名士自风流。


责任编辑:曹晖

陈能宽

名士

免责声明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


  • 版权所有 发现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