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亚:与植物相伴40年
2023-10-30 09:53:29
文章来源
人民网

陈晓亚在上海辰山植物园和研究人员研讨。人民网记者 虎遵会摄

陈晓亚在人工气候室指导学生。人民网记者 虎遵会摄

陈晓亚(前)在三亚棉花南繁基地观察实验材料。受访者供图

人物小传:陈晓亚,1955年8月生,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植物科学研究,在植物资源、次生代谢、抗虫和棉花生物学等方面取得了杰出成就。他带领团队系统解析棉酚生物合成途径和棉纤维细胞发育机制,为优质棉创制提供材料。发明的植物介导的RNA干扰抗虫新技术,成为抗虫技术里程碑式的突破。他兼任上海辰山植物园园长,为其高质量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领导团队系统收集唇形科鼠尾草属植物资源,建成了国内最大的鼠尾草属核心种质资源库及保护繁殖基地,并研究药用植物活性成分代谢及调控,在植物保护、研究和利用相结合方面发挥了带头作用。陈晓亚研究员取得重要国际影响和学术地位,为我国植物科学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2023年,陈晓亚获得2023年度第四届吴征镒植物学奖杰出贡献奖。

当归,伞形科植物。20世纪80年代,在英国雷丁大学读博期间,当归是陈晓亚的研究对象。

学成后,本有机会留在国外的陈晓亚选择回国。“当时研究当归,这似乎告诉我,学成后理当归国。”坐在自己位于上海市徐汇区的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办公室,68岁的他笑着说。

“或许是您心里想回国,所以用当归做‘挡箭牌’吧!”记者开玩笑说。

“……也许是吧!”陈晓亚下颌微微上扬,头偏向一侧思忖片刻后说。此时,秋日和煦的阳光透过玻璃洒在他身上,莫名给人一种深深的感动。

四十年与植物相伴,陈晓亚说科研给予他无穷的乐趣。

从小木匠成长为知名学者

“我母亲喜欢读书,在她言传身教下,我打小就爱读书。”陈晓亚说,“后来自己能坚持读书,母亲的影响很大。”

“上初中时有段时间,读书条件苦,教室是土房子,书桌是破的,电也时有时无。但我们学习劲头很足,都没觉得苦。”回忆当年,陈晓亚笑着说:“印象很深的是搬着小板凳去上学。”

彼时,爱学习的陈晓亚有了上大学的梦想,他打定主意,读三年高中后考大学。可因为当时激荡的社会环境,高中一毕业,陈晓亚便迷茫了,夜里常睡不着。成长的道路从来都是曲折和漫长的。当了两年代课教师后,陈晓亚被分配到一家木工厂做学徒工。

因为身体单薄,厂领导觉得陈晓亚不是干木匠的料,便把他安排进办公室,负责写材料。这给了陈晓亚更多的读书时间,也让他慢慢觉得,人千万不能活得蜷胳膊曲腿的,严峻的日子总会过去。

1977年,这个已经22岁的青年终于等到“恢复高考”的东风。“那年国庆节,我和朋友本来在瘦西湖玩,大家突然听说要恢复高考,瘦西湖刚游了一半,就立马回去复习了!”陈晓亚笑着回忆。

几个月后,陈晓亚被知名学府——南京大学录取,专业是生物学。谈起之所以选择生物学,他说:“我是恢复高考后第一批上大学的青年,当时并不知道生命科学之后会发展得如此之快,‘二十一世纪是生命科学的时代’这句话还没流行,选择生物学一方面出于兴趣爱好,想了解神秘的生命世界,一方面是老师家长的建议。”

再后来,陈晓亚前往英国雷丁大学读博士,回国后到母校任教。20世纪90年代初,作为访问学者,他前往德国图宾根大学。接着,他前往美国普渡大学,在药物化学系开展博士后研究。1994年陈晓亚回国,进入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即如今的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从事植物研究,直到现在。

把植物比作劳动人民

陈晓亚起初从事植物分类学研究,是我国最早将化学性状应用于植物分类学研究的学者之一。他认为,植物作为“生产者”,是整个生态系统的基础。他将植物形象地比作劳动人民。“植物和劳动人民一样,都是扎根土壤,默默奉献。”他说。

陈晓亚曾用一句话来总结植物的作用——为人类提供了全部的食物和大部分能源。他的助理王凌健说,这十多个字在单位一楼显要位置悬挂多年,每个进出的人都能看到。

后来,因研究工作与植物次生代谢息息相关,且科学本身在不断发展深入,陈晓亚的研究方向慢慢由宏观生物学向分子生物学转变。

植物次生代谢和棉花生物学是陈晓亚的重点研究领域。“植物能合成大量的次生代谢产物,也叫植物天然产物,这些小分子往往不是细胞正常生命活动必需的,但却具有重要作用。”他说:“中草药的有效成分往往就是这些次生代谢化合物。通过研究这些成分的代谢过程,分析代谢途径的酶基因,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奇妙的防御反应,发掘新的化合物资源。”从他的介绍中,不仅能让人享受科学研究的乐趣,更能感受到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感。

棉花生物学研究中,棉花纤维发育研究是陈晓亚的主要研究方向。“棉纺织品很受消费者青睐,棉纤维是需求量最大的天然纤维,与棉区农民的收入密切相关。棉纤维是棉花种子上的单细胞表皮毛,是最长的植物细胞之一,它的发育过程神秘而有趣,是我们的重要研究内容。”陈晓亚说。

如果把研究过程比作植物的花,研究成果就是果实。经过多年的苦心钻研,陈晓亚和团队在植物次生代谢,特别是倍半萜生物合成,以及棉纤维发育和植物抗虫新技术等方面成果丰硕。

比如,他和团队解析了棉酚生物合成途径,发现了新的芳香化机制,分析激素和环境因子调控青蒿素等倍半萜成分合成的分子机制;鉴定了棉纤维伸长的关键转录调控因子和细胞壁伸展蛋白,为阐明棉纤维和表皮毛发育的分子机制作出了重要贡献;利用棉铃虫防御基因,发展了植物介导的RNA干扰抗虫新技术,推动了新一代抗虫生物技术的发展。

与此同时,迄今为止,陈晓亚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约200篇,获国内外授权发明专利27项,引领和推动了我国在植物资源、次生代谢、棉花生物学和植物抗虫新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科研工作是接力跑”

人处在一直默默奉献的状态,精神也会跟着升华。面对这些年取得的成绩,陈晓亚淡然地说:“时间过得特别快,我觉得自己做得还很少。”

如今,只要不出差,他坚持每天8点骑自行车出门,15分钟后进办公室,回复邮件、指导学生、翻阅书籍……忙到中午,在单位食堂吃完东西后在办公室沙发上躺一会儿,然后接着工作,直到7点左右下班。

在旁人看来,陈晓亚似乎有使不完的精力。可他不觉得,“既然还能做事,为什么不好好做呢?”他表情严肃地说:“科研工作是接力跑,需要一代代科研工作者接续奋斗。”

陈晓亚全身心投入科研工作。“对待科研工作,就是要不断地注入感情。”他鼓励青年研究者在任何时候都要有踏实的态度和克服困难的勇气,既看到自己的不足,又对事业的成功充满信心。

科研之外,陈晓亚挤出时间做科普。他认为,科学家做科普,义不容辞。比如,他亲自担任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十万个为什么》中《植物》分册的主编,用一问一答的方式介绍科学知识,用最通俗的语言把科学知识传递给公众。

2005年起,受中国科学院委派,陈晓亚还参加并领导上海辰山植物园及中科院辰山植物科学研究中心的筹建、规划和发展。十几年来,植物园启动实施了华东植物全覆盖调查与收集计划,搭建了“华东植物在线”数据平台,系统开展了保护生物学、群体遗传学和迁地保护关键技术攻关等研究。其中,陈晓亚的功劳不少。他还带领辰山科研团队系统收集唇形科鼠尾草属植物资源,建成了国内最大的鼠尾草属核心种质资源库及保护繁殖基地,并研究药用植物活性成分代谢及调控。植物园组织的很多次参观活动中,他也义务当起讲解员,深入浅出地介绍植物的奥秘。

前不久,第四届吴征镒植物学奖公布获奖名单,和吴征镒老先生同为江苏扬州人的陈晓亚获得杰出贡献奖。谈及感受,他颇为动情地说:“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是联系在一起的。虽然你无法预知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能取得多大的成就,但只有努力了,才有可能在一定领域、一定范围取得成功,也才能体会到真正的幸福!”

科研工作无止境。“虽然年纪不小了,但只要能继续做,我就会循着吴征镒先生的脚步,在推动人类科学进步、报效祖国的路上继续向前。”

关于“吴征镒植物学奖”

吴征镒植物学奖由中国植物学会、云南吴征镒科学基金会于2016年7月12日联合设立,旨在弘扬吴征镒严谨治学、无私奉献和执着追索的科学精神,奖励在植物学基础研究、植物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植物多样性保育及生态系统持续发展等方面取得杰出成就和重要创新成果的植物学科技工作者。该奖项每两年评选一次,每届设置“杰出贡献奖”一名和“青年创新奖”两名。


责任编辑:刘利香

植物

科研

免责声明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


  • 版权所有 发现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