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坦:筑海防长城,聚雷达铁军
2024-02-01 11:08:34
文章来源
中国科学报

  1990年4月3日,山东威海,海风吹拂着海滩上阵列整齐的雷达天线。这是中国第一个新体制雷达站,驻守在这里的科研人员如往常一样,紧盯着漆黑的显示屏。


  但这一天,一件新鲜事发生了:屏幕上破天荒地出现了一个小光点。一开始,大家都没反应过来这是什么。直到这支团队的领头人、时任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子研究所所长刘永坦指着这个光点说:“这就是我们的目标!”


  一时间,人们热泪盈眶、相拥而泣。


  我国有长达1.8万多公里的大陆海岸线,要如何为其筑就“海防长城”?又如何为这“长城”安上“火眼金睛”,料敌于先?新体制雷达就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金钥匙。除了海防用途外,新体制雷达在渔业、航天和航海领域,以及沿海石油开发、海洋气候预报、海岸经济区发展等方面应用前景广阔。


  筑就“海防长城”,凝聚“雷达铁军”——凭借在新体制雷达领域不可替代的贡献,刘永坦两度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和首届中国工程院院士,并于2019年登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领奖台。

1706757034420.jpg

  刘永坦图片来源: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


  国泰民安,才有人生“平坦”


  1936年冬天,在江苏南京一个温馨的知识分子家庭,一个男孩呱呱坠地。父母给他取名“永坦”,祝福他一生平安顺遂。但在那个烽火连天的动荡年代,谁的人生能永远平坦呢?仅仅一年之后,南京大屠杀就发生在他的家乡。年幼的刘永坦跟随父母,从南京到武汉、从宜昌到重庆,辗转逃难。


  在母亲教他背诵《满江红》的哽咽悲愤中,在父亲嘱咐他“科学救国”的殷殷期盼中,刘永坦明白了一个道理:没有国泰就没有民安,没有固若金汤的国家防线,就没有个人人生的平坦平安。


  学生时代,刘永坦的成绩一直非常优秀。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读三年级时,他得到机会赴清华大学进修,自此开始接触无线电技术。


  1978年,“科学的春天”到来,国家派出第一批访问学者到西方国家考察、学习,刘永坦是其中一员。他选择前往英国伯明翰大学,它是发明并最早应用雷达技术的学校。看着此前从未见过的尖端设备,刘永坦百感交集:“看到国家落后带来的巨大差距,更加激励我立志科技报国,奋发图强。”


  最初,导师希尔曼教授并没有太看重这个中国人,他给刘永坦布置了一道难题:把厚厚一沓有关雷达的英文文献整理成一份文献综述报告。这些知识是刘永坦此前没有接触过的,挑战不可谓不大,但他只用3天就完成了这项任务。希尔曼刮目相看,让刘永坦独立负责新式雷达技术项目中民用海洋状态遥感信号处理器部分的工作。


  接下来一年多的时间,刘永坦全身心投入研究中。1980年12月25日,他做出了仿真模型。


  希尔曼曾多次挽留刘永坦,希望他留在英国做助手。但刘永坦坚定地拒绝了:“我的生命之根深深地扎在祖国母亲的血脉当中。”


  把“千里眼”炼成“火眼金睛”


  1981年,刘永坦从英国学成归来。这一年他已经45岁了,但此生最壮丽的任务才刚刚开启。次年初春,他来到北京,向当时航天工业部预研部门的领导提出了发展中国新体制雷达的构想。


  他说,雷达是“千里眼”,新体制雷达则是“火眼金睛”。雷达能看多远,海防安全就能保障多远,而新体制雷达能尽可能扩大我国海域可监控预警范围。


  其实中国此前已经开展过对新体制雷达的会战攻关,但一直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此次立项获得批准后,10个月里,刘永坦带领6个人的小团队不眠不休,连续奋战,终于拿出了长达20余万字的《新体制雷达的总体方案论证报告》。


  在那个缺少计算机和打印机的年代,这20余万字的报告是团队成员一笔一画手写出来的。6个人写到手指发麻、手腕酸痛,后来甚至连鸡蛋都握不住了。


  当这份严谨详实的报告出炉时,大家仿佛看到了中国新体制雷达希望的曙光。


  在航天工业部领导的支持下,哈尔滨工业大学组建了课题组。1986年,这个课题组完成了关键技术攻关,得到了航天工业部的高度肯定。新体制雷达从预研项目被列为国家科技应用与基础研究项目。


  “建立雷达站,把这些关键技术真正用起来!”在理论突破的基础上,刘永坦迅速带领团队展开艰苦的实验验证。1988年,他们在山东威海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新体制雷达站。就是在这里,中国新体制远距离雷达实验系统诞生了。


  背负着国家的厚望,刘永坦乘胜追击,组建了一支以哈尔滨工业大学为总体单位,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等优势单位联合攻关的新体制雷达“国家队”,在国际上提出了一系列首创方法,全面破解了海空多类型目标兼容探测难题,成功研制出我国首部新体制远距离实装雷达,使我国成为极少数掌握远距离实装雷达研制技术的国家之一。


  桃李满天下,报国在长远


  出生在江南水乡的刘永坦,后来一直扎根东北大地,他的团队从最初的6人发展到30多人,成为一支精锐的“雷达铁军”,为中国筑起了一道“海防长城”。从理论原始创新到建立雷达站,再到实现装备,他们始终无惧艰险,奋勇争先,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为我国海洋强国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


  刘永坦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也是一位桃李满园的良师。他从教60余年,先后讲授过10多门课程。哪怕在新体制雷达攻关工作最繁忙的时期,他也坚持给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4门课。其间他还主编了《无线电制导技术》一书并成为全国统编教材。1999年,他又出版了专著《雷达成像技术》,获首届国防科技工业优秀图书奖、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


  在他的学生中,涌现出了将军、院士、大学校长、教授、科研院所总师、高科技公司创始人等一大批栋梁之材。他常对学生说:“党和国家的事业需要你们。”


  2020年8月3日,刘永坦和妻子冯秉瑞教授相互搀扶着,走进哈尔滨工业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800万元奖金全部捐出,设立以夫妻二人名字命名的“永瑞基金”。


  刘永坦衷心希望为国家培养出更多杰出人才,创造更多重大科技创新成果。


责任编辑:周子章

刘永坦院士

科学家

免责声明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


  • 版权所有 发现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