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浧(中)与团队一起讨论问题。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朱汉斌
“我的心中始终有一个信念,那就是祖国需要是我的工作目标,国家强大是我的毕生追求。”“不能因为国外没有,我们就不能搞、不敢搞,真正的核心技术只有靠自己。”这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南方电网公司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李立浧经常说的话。
他是新中国自己培养、在中国电力事业发展中成长的一名电力科技工作者。作为我国著名的能源电力专家、直流输电专家,他建立了一座又一座电力技术和电网工程建设史上的里程碑,为我国电力事业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作出了杰出贡献。
从“送电工”做起
1941年,李立浧出生于江苏省建湖县;1961年,他在家乡读完小学和中学,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就读高电压技术专业;大学毕业后,他奔赴大西北,开启电力建设、电力技术研究生涯。
1968年9月,李立浧怀着“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壮志豪情,远赴甘肃兰州,投身西北电力建设。在西行的列车上,他不仅看到西部大漠戈壁的广大宽阔,更看到了我国广袤的西北地区能源电力的发展需要。
在报到单位甘肃送变电工程公司,李立浧被分配做送电工。从学习挖坑、爬电线杆开始,他努力了解电力线路的施工工艺,认真汲取老工人的丰富经验,同时发挥自己在知识方面的优势。比如,以往立电线杆全凭经验,费时又费力;他利用自己所学知识提出改进措施,解决了立杆时受力不均的问题,受到工人师傅的欢迎。
“当时生活条件艰苦,我们长期在野外施工、勘查输电线路,需要在农民家住。那时农村没有电,我就在煤油灯下看书。离开甘肃时,我的近视度数将近2000度。但当时我并没有觉得生活有多么艰苦,反而坚定了投身电力事业的信心。”回忆往事,李立浧的眼中闪烁着光芒。
因为表现出色,当了3个月工人后,李立浧就从一线工人岗位被调至技术员岗位。之后,他逐步成长为甘肃送变电工程公司施工科、计划科科长,成为总工程师、副总经理。他认为,把分内的事做好,进而做到极致,就能成为专家。
“甘肃是我从事电力领域工作的起点,我在那里工作了16年。”李立浧告诉《中国科学报》,在大西北的艰苦条件下,他坚持了下来,并将挑战视为对自己精神、技术和体魄的磨炼。直到现在,他仍觉得那段经历让他受益匪浅。
在李立浧那辈人的不断努力和创新下,1972年6月16日,我国首个330千伏输变电工程——“刘(家峡)天(水)关(中)”输电工程正式竣工投运。这个被称为“西电东送”开山之作的电网工程,拉开了中国电网超高压、远距离、大容量传输电能的历史帷幕。
勇闯“无人区”
2024年1月,“国家工程师奖”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由李立浧作为团队负责人的“特高压柔性直流输电技术研发团队”荣获“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称号。
过去20年,该团队承担了多个直流输电领域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重大工程,他们用自主研发的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编织出“西电东送”的庞大电网,让条条电力动脉在中国畅通无阻。
我国80%以上的能源资源分布在西部、北部,70%以上的电力消费集中在东部、中部,因此,国家决定实施我国能源电力发展的重要战略——“西电东送”。在此背景下,李立浧首次提出发展特高压±800千伏直流技术,构建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体系。
“当时国内外一片质疑声,认为中国要挑战世界级难题,简直是天方夜谭。”±800千伏特高压项目启动前,我国最高电压等级为±500千伏,许多技术要从国外引进,一些关键技术掌握在别人手中。但李立浧认为,不能因为技术难度大、此前没有相关经验就放弃。
为此,李立浧带领国内数十名专家,在没有设备、没有工程经验和技术标准可循,甚至没有相应试验条件的诸多挑战下,联合160多家单位的科研人员,研制了十三大类73种主要电气设备,获得关键技术141项,创造了37项世界第一。
“我们把±800千伏分成两部分——两个±400千伏串联叠加,这样就使整个制造难度下降了。”他说,这是从电池串联中获得的灵感。最终,±800千伏换流阀第一次试验便取得了成功,换流阀的电压等级从±500千伏提高到了±800千伏。
“在国际上,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是空白领域,但我们必须闯这个‘无人区’。”李立浧介绍,2010年,世界首个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800千伏云南-广东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建成投产,标志着我国进入特高压直流输电时代。
2018年1月,以李立浧为第一完成人的“特高压±8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项目被授予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为国铸重器
在半个多世纪的科研和实践中,李立浧主持和参与了我国许多特大型输电项目的技术研究、工程建设以及项目审查和验收——“西电东送”关键技术,我国第一条330千伏、第一条500千伏、第一条±5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世界第一条±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世界第一条±800千伏特高压柔性直流输电工程等,经历和见证了我国电力事业蓬勃发展的历程。
其中,世界上第一个多端柔性直流输电工程——南澳±160千伏多端柔性直流输电示范工程于2013年12月投运,标志着我国率先攻克了多端柔性直流输电技术这一世界难题,成为世界上首个完全掌握多端柔性直流输电成套设备设计、试验、调试和运行全系列核心技术的国家。
乌东德电站送电广东广西特高压多端柔性直流示范工程(以下简称昆柳龙直流工程)是我国《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中的跨省区输电重点工程。在工程技术论证阶段,各方对总体技术方案有不同意见。李立浧主动站出来坚持采用特高压柔性直流技术方案,得到国家主管部门和核心专家的支持。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他寝食难安、如履薄冰,狠抓技术细节。工程于2020年12月全面建成投产,建设中创造了19项世界第一。作为世界第七大水电站乌东德水电站的主要输出“大动脉”,昆柳龙直流工程从云南出发,跨越1452公里,把丰沛的水电分别送往广东和广西的用电负荷中心,每年送电330亿度,相当于海南省一年的全社会用电量。“这是世界电力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李立浧自豪地说。
李立浧在世界上首次提出研究和发展±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首创中国高压直流输电成套设计自主化技术,攻克交直流并联大电网运行难题,倡导柔性直流输电新技术。因为在直流输电技术方面的成就和贡献,他在中国电力工程界被誉为“直流输电第一人”。
他还首创“透明电网”颠覆性发展理念并开展实质性研发,研发的世界首套小微智能传感器已成功应用。“‘透明电网’是把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入电力系统中,使信息化和物理电网融合到一起,实现电力系统的全面‘可见、可知、可控’,即‘透明化’。”李立浧解释说。
此外,李立浧提出的“计算高电压工程学”,已成为热门的研究方向;提出的电力人工智能系统,已在国家实验室立项开展研究。
创新无止境
“我的电力生涯,就是围绕国家需要,开展研究、开展工作。”从事电力事业50多年来,李立浧不仅带领团队开展科技创新工作,而且积极培养能源电力人才。
1998年,李立浧任华南理工大学教授,2008年被聘为电力学院名誉院长。他把自己的工作经验、工程知识和理论相结合,为我国电力事业培养接班人。
2020年,李立浧捐赠出广东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奖金,并联合南方电网共同捐资在华南理工大学成立“李立浧院士南方电网教育基金”。
“成立教育基金是我长久以来的心愿,目的是助学奖学。”李立浧表示,助学方面,对于在求学过程中遇到困难的高校学子,希望教育基金能为他们的求学路“加把力”;奖学方面,希望通过教育基金支持高校学子成长成才,鼓励优秀青年发挥才能、追逐梦想。
“创新是无止境的,只要想着为国家未来的发展服务,把国家的强大作为理想,就一定能做到科技自立自强。”谈及今天的成就,他直言,“主要是坚持的力量”——工作几十年没有离开过电力行业,直到现在也没有停止过对于创新的思考和追求。
“国家的需要是我的毕生追求。”回顾李立浧的电力人生,这句话一直贯穿始终,彰显了科学家精神和创新报国的担当。
《中国科学报》(2024-05-21第1版要闻)
李立浧院士
勇登电力高峰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