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卢春房:科技报国的“铁路人”
2024-12-30 09:04:44
文章来源
知领微信公众号

  卢春房(1956.05.15),铁路工程技术和建设管理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副部长。长期从事铁路工程技术和管理工作。

图片

 

  铁流奔涌创新潮


  卢春房院士是一位实打实的铁路老兵,曾兼任京沪高铁建设总指挥部指挥长,京沪高铁是建国以来投资规模最大的建设项目,并组织了复兴号动车组从无到有的自主创新研发、高铁技术一体化自主创新,以及中国的高铁网建设等工作。


  但卢春房对自己的定位则相对简单,只有三个字:“铁路人”。


  他这样解释这接地气的三个字:从工作内容上来说,他长期从事铁路建设管理和科技创新工作,2005年至2016年间是中国高速铁路建设的实际组织者,组织建设我国高铁路网骨架,组织高铁技术一体化自主创新,建立我国高铁设计标准体系,研制CRTS-Ⅲ型无砟轨道系统,组织“复兴号”动车组研制和试验,实现自主化、简统化。


  以铁路为业报效国家

图片


  卢春房出生于1956年5月,在河北省蠡县的一个农村家庭里长大。他开始上学时正赶上“文革”,小学五年级一直到高中,他大多是在社办中学度过的。


  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卢春房迎来了改变命运的机会,他考取西南交通大学,学的是铁道工程专业。


  大学毕业后,卢春房有两个选择,一个是留校继续学习,一个是回部队。他想都没想就决定回部队,因为他很感激铁道兵对他的培养,也感恩父母和家人一直以来的支持。


  之后,卢春房就参与到很多铁路建设项目里。其中,青藏铁路和京沪高铁这两个项目让他印象特别深刻,也投入了很多心血。


  青藏铁路建设的时候,面临高寒缺氧、多年冻土、生态脆弱三大难题。


  卢春房带着大家一起努力,他说“横下一条心,干好青藏线”“青藏无小事,事事讲政治”。他们从各个方面想办法,研究冻土怎么处理,怎么保证大家的健康,怎么保护生态环境,怎么把管理工作做好。


  2023年8月,卢春房又回到西藏,专门坐了一次青藏铁路的列车,从西宁坐到拉萨,一路上他看着窗外,想起了很多以前建设时候的事情,每到一个车站或者看到一座特别的桥,他就很激动地给旁边的人讲当时的故事。


  卢春房经常说:“干一行、爱一行、吆喝一行。”他常说,人生道路不是靠自己规划的,而是人民给了自己机会。


  自主创新研发“复兴号”

图片

  


  卢春房作为高铁发展的主要组织者与推动者,完整经历了我国高铁引进、消化、吸收再到自主创新的历程,见证了各方齐心协力攻克技术难关的场景。


  在不同地质与气候条件区域的难题攻克上成果斐然:京沪高铁解决了东部软土地面沉降;哈大高铁应对东北严寒地区路基冻胀溶沉并保障冬季运营;郑西高铁处理西北湿陷性黄土的地基稳定;海南环岛高铁化解热带地区高温潮湿及腐蚀威胁;兰新高铁攻克风沙和极干旱地区混凝土质量稳定性;郑万高铁解决岩溶地区隧道桥梁施工难题且实现智能化施工。桥梁建设方面,镇江五峰山大桥是世界第一座公铁两用悬索桥,主桥跨度达1092米;隧道领域,石家庄到太原间的太行山隧道长27.8公里,为世界最长高铁隧道。


  卢春房表示,这些原创技术填补空白或独一无二,我国高铁已达成总体先进、部分领先的水平。


  “复兴号”便是有力例证。


  卢春房介绍,“复兴号”的研制目标非常明确:对标世界最先进的高铁动车组,并确保不同制造商的产品能够实现互联、互通和主要部件互换。从2012年开始,铁道部(现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启动了“复兴号”重大课题攻关,这是一个多部门联合的项目,充分利用了中国的体制优势。


  “复兴号”的成功离不开参研企业的无私奉献。企业不惜重金投入,总计约40-50亿元的研发资金中,国家仅资助8亿,其余均为企业自筹。


  最终,“复兴号”不仅实现了大量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还建立了以中国标准为主导的技术体系,在254项重要标准中,中国标准占比高达84%。所有基础软件、应用软件及核心硬件均为自主开发,具有完全的知识产权。


  “复兴号”的故障率显著低于国际水平,体现了高水平的自主化成效。卢春房指出,低故障率是衡量自主化的重要指标之一。


  “高铁能自主创新成功,其他领域也可以”


  在科技发展成为国家核心战略的当下,原始创新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要意义。卢春房深刻地认识到,高铁自主创新的成功历程,为其他产业领域突破技术瓶颈、摆脱被“卡脖子”的困境,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指引与借鉴范例。高铁在装备发展进程中,铁道部发挥牵头引领作用,汇聚全国各方力量展开科技攻关,遵循“引进先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打造中国品牌”的战略方针。


  卢春房介绍,在此过程中,一方面充分吸收世界技术与文明发展的成果,另一方面始终坚守自主创新的底线。对于动车组等关键设备研发,采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策略,促使工艺、设计、制造水平显著提升,而核心技术则坚定不移地依靠自主创新来攻克。


  卢春房认为,集中力量办大事,把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紧密融合,引导更多资源向科技创新领域倾斜,要充分激发龙头企业的关键效能。科研机构与龙头企业应当建立深度融合、协同创新的合作模式,同时,积极整合国际国内的科研资源,秉持开放合作的理念,绝不能因外部压力而闭门造车。


  (原标题:中国工程院院士|科技报国的“铁路人”院士)


责任编辑:林林

院士卢春房

科技报国

“铁路人”

免责声明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


  • 版权所有 发现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