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汲清:山川为墨,地质人生
2025-03-31 08:51:05
文章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年轻人必须学得真实本领,特别是科学技术方面的本领,将来才能为国效劳。——黄汲清


  黄汲清(1904年3月30日—1995年3月22日)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构造地质学、地层古生物学


  和石油地质学家


  今天是他逝世30周年纪念日

  ▲黄汲清院士(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院士文库)


  结缘地质初露锋芒


  1904年,黄汲清出生于四川仁寿


  1924年,他考入北京大学地质系


  师从葛利普、李四光等名家


  毕业后


  在辽宁、四川和贵州等地开展调查


  并在古生物方面作了专门研究


  1932年,28岁的他


  已完成6本中外文专著


  奠定了中国二叠纪生物地层学的基础

  ▲1928年,24岁的黄汲清(后排左)毕业时与北京大学地质系同班同学合影(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院士文库)


  远赴重洋博学笃志


  1933年春


  黄汲清获得留学瑞士的机会


  跟随大地构造学家阿尔冈


  专攻构造地质学

  ▲1932年,黄汲清(左一)与导师阿尔冈教授(左二)在阿尔卑斯山考察(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院士文库)


  博士毕业后,黄汲清赴美国


  做学术访问


  期间考察了美国重要石油公司


  积累石油地质经验


  回到祖国开拓理论


  1936年,黄汲清回到祖国


  从事调查国内


  油气、煤田和金属矿产工作


  1945年,黄汲清完成


  《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


  首次系统划分中国及邻区的


  大地构造旋回和基本构造单元


  创建“多旋回说”

  ▲1941年,黄汲清等在河西走廊考察石油地质乘车途中(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院士文库)


  心为石油卓著功勋


  黄汲清十分重视我国大地构造


  与油气资源之间的关系研究


  他的《新疆油田地质调查报告》


  提出了陆相生油和多期多层储油理论


  为突破“中国陆相贫油”的成说奠定了理论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黄汲清


  担任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委员等职


  长期指导着祖国的资源普查和工业建设


  1956年,他出任地质部


  石油地质局总工程师


  提出以鄂尔多斯、四川、华北


  和松辽为石油勘探的重点


  为发现大庆油田作出了重要贡献

  ▲1955年6月,黄汲清(前排右二)与地质部新疆石油普查大队在野外考察石油地质(图片来源:《黄汲清纪念文集》)


  他还开拓了


  中国地质图类编绘事业


  从1951年起


  他先后主编出版了


  第一张1:300万中国地质图、


  整套中国1:100万国际分幅的


  综合地质图等上百张图件


  1982年,黄汲清作为


  “中国地质图类及亚洲地质图”


  项目主要完成者


  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黄汲清展示地质构造图(图片来源: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项目)


  黄汲清晚年仍关心着


  塔里木等地的石油开发


  以及地质学史方面的工作


  年少时他曾立下志向


  “年轻人必须学得真实本领,


  特别是科学技术方面的本领,


  将来才能为国效劳。”


  他一生严谨求实治学


  胸怀祖国河山


  以行动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责任编辑:林林

黄汲清

地质人生

免责声明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


  • 版权所有 发现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