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区块链技术逐渐应用于普惠金融、供应链金融等相关的各场景中,其在汽车产业和汽车金融领域的应用价值正逐渐凸显。
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汽车产业链条长,涉及的细分板块众多,包括原材料采购、零部件生产、车辆装配、整车物流与销售、售后服务、二手车、报废回收等供应链体系,需要各板块高度协同配合。在产业数字化浪潮下,车企从“制造”到“智造”,通过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能够优化流程、创新模式、提升效能,为汽车全产业链带来价值。
其中,借助具有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可追溯、多方可信协作机制等特点的区块链技术,能够打破汽车供应链上各企业、各环节之间的信息壁垒,降低协作成本,提高运作效率。
确保交易安全
在清华大学年初发布的《区块链与供应链金融报告2019》中提出,当前,“区块链+供应链金融”还没到普及与成熟的阶段,在技术可靠性上、商业利益分配机制与模式上、市场认知上、监管规范上也还没有达到普及应用的程度,不过鉴于区块链在金融领域的价值,已经有不少企业在积极探索、研发与应用区块链技术。
从在汽车供应链中的实践来看,2017年,百度金融与长安新生发行了规模达4亿元的汽车金融ABS,该产品是运用区块链技术的交易所资产证券化产品。2018年,福田汽车联合平安集团旗下金融壹账通上线了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汽车供应链金融交易平台“福金All-Link”系统,并推出首张数字凭证“福金通”。
事实上,面对汽车产业的两大类供应链金融生态,一是在生产环节,以主机厂为核心的供应链金融;二是在流通环节,以经销商为核心的供应链金融,包括了对生产商和经销商提供的融资服务,对消费者提供的车贷服务等。因此,在开展相关金融服务时,汽车金融机构在注重实现“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四流合一,确保产业链顺畅运行的基础上,还需解决面临的增信、骗贷、风控等方面的痛点。
而汽车供应链金融中存在的信用信息无法有效传导、数据信息真伪难辨、重复举债较难发现等问题,都能够通过区块链技术进行解决。
最为突出的一项应用是,借助区块链独特信任机制,打造的数字信用凭证,可以使整个汽车供应链条中的强信用部分变得可传导、可渗透,而非仅保留在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企业中。同时,还可以利用区块链可追溯这一特性,在每一笔交易数据上盖“时间戳”, 确保链上数据的真实、安全,从而解决信用问题。
提升风控效率
如今,利用虚假身份,用事故车、套牌车、租赁车、查封车等进行骗贷等仍屡见不鲜。尽管汽车金融机构能够通过严格的审核以及进行人物画像来避免骗贷行为的发生,但成本支出较大。
区块链技术之于汽车供应链金融业务,其赋能的另一大突出优势就在于交易的全流程上链,以确保数据安全,提升风控效率。
在供应链金融生态中,由供应链上下游的全量业务数据驱动进行风险评估,而数据流的透明度与流畅性是供应链金融发挥作用的重要基础。然而,在现实中,汽车金融机构在开展风险管控时,虽然真实有效、覆盖面广的数据信息可以提升精准服务和风控能力,但是如果无法管控如此大规模的数据,将会出现数据泄露等重大安全问题。
采用区块链技术后,能够实现数据一致存储、防篡改、防抵赖,根据链上数据信息,平台可以进行授信决策,减少在数据收集、校验、评估等环节时间,降低风险成本,进而提升决策的精确性和效率,确保数据可信、透明。在贷前,追溯、审查数据来源的真实性,并核对是否进行过其他融资。在贷后,进行持续跟踪,对可能参与重复融资的企业和个人进行预警与处置,令风险管控的等级得到提升。
应用区块链并非解决风控难题的唯一渠道,汽车金融机构仍要及时对资料、数据进行分析与监控,对风险状况进行全面梳理,全方位预防、控制并进一步化解金融风险。
行业共同推动
从金融机构的角度而言,借助区块链的技术优势,一方面,金融机构能够了解企业真实的贸易、运营情况,作为开展新金融服务的基础,以此可以扩大金融服务范围,获得潜在的长尾客户,即以前未覆盖到的供应商、经销商和消费者;另一方面,在推动汽车后市场的二手车金融方面,也有了解决二手车市场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基础,杜绝卖家人为编造虚假车况的可能性,为后续金融服务的开展提供信用保障。
有业内人士建议,可以利用区块链技术建立一个去中心化的供应链平台,将车企、用户、金融机构等多方囊括进来,将平台上不断产生的数据及其增值后所产生的价值与收益进行再分享。
还需注意的是,尽管汽车产业上下游多个环节都可以应用区块链技术,但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投入,这需要行业内企业、金融机构的共同推动。对于已经形成传统业务模式的机构而言,区块链由实现功能的优化到嵌入底层业务逻辑与系统架构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更加需要相关企业具备充分的底蕴和积淀。
车企和金融机构可以选择与金融科技公司合作,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支持,车企发挥厂商和市场优势,金融科技公司发挥平台和技术优势,通过相互赋能与合作来推动汽车金融服务的纵深推进。
区块链
国民经济
产业数字化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请联系本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团结湖北街2号11幢206
邮编:100020
京ICP备05049267号
京ICP备05049267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1063
版权所有 发现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