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融入医疗场景:以智能合约实现“多方信任”
2024-10-21 10:26:29
文章来源
第一财经

  在数据要素的充分流动下,“区块链医疗”正在应用端推出更多场景。


  “数据要素要形成卫生健康领域的新质生产力,其核心并不是单纯的信息化,而应该是在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同时,以数字化转型作为推动力,将信息化上升成为数字健康新形态。这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不断迭代升级的过程。”国家卫生健康委统计信息中心原副主任、中国卫生信息与健康医疗大数据学会副会长胡建平日前在上海举办的2024全球数商大会“链上可信医疗——激活健康数据要素”会议中表示。


  实现“多方信任”


  政策支持上,我国《“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关于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应用和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等均对产业数字化转型、区块链技术应用等有明确要求。国家卫健委在2020年10月发布的《关于加强全民健康信息标准化体系建设的意见》也提出“探索医疗健康区块链技术应用标准化建设”,包括探索区块链技术在医疗联合体、个人健康档案、电子处方、药品管理、医疗保险、智慧医院管理、疫苗管理、基因测序等方面的应用。


  何为区块链技术?区块链技术如何与医疗卫生领域结合?


  上海交通大学区块链研究中心主任、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李颉在上述会议上表示,区块链是一个分布式的共享账本和数据库,具有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存证)、全程留痕、可以追溯、集体维护、公开透明等特点。这些特点保证了区块链的诚实、透明、可信,也为区块链创造信任环境奠定基础。


  李颉称,正是因为区块链的“可信”,该技术可以用来解决多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并实现协作与一致行动,这一协作流程包括签约、智能合约和执行,“区块链技术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场景广泛,包括自动还款、无人机售货等”。


  记者在调研中了解到,在医疗卫生领域,区块链技术曾率先被河南某一地级市用来进行药品集采后的供应及管理,即医院、药企、银行、当地医保局、医保基金等五方签订智能合约并将数据“上链”,这一方式不但保障了药企的结算权益,也能够让患者及时用到集采药。


  同时,近年来,区块链技术多为医联体电子病历的共享、影像检查的跨区域流转和互认、中药处方流转及代煎代配管理追溯等提供基础保障设施。


  上海市数字健康信息中心候任主任程关华表示,以区块链为代表的技术革新是推动健康医疗产业升级的重要引擎,可以提升数据安全、减少错误、加速交换,通过智能合约建立信任机制。


  程关华称,区块链技术与医疗卫生领域结合,一方面是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医疗机构等主体的数据治理,尽管需要建立多个分布式账本,但医院、个人在查阅或使用数据时效率更高,也能确保数据的安全和真实。


  另一方面,区块链技术还能够通过让多方主体“上链”来建立药品追溯体系,进一步优化供应链,以及完善采购配送流程,提升医疗服务的效率。此外,科研机构还能够通过引入区块链技术,加速医疗技术成果的转化,在保障临床受试者权益的同时,促进临床研究深化。


  “总的来说,区块链医疗实现了确保安全、去中心化存储、加密传输保护隐私等功能,通过智能合约的管理权,整体治理的效率可以提升约30%。”程关华说,下一步,通过引入人工智能分析模型等,可以进一步实现精准医疗。


  难点与挑战


  记者了解到,在上述中药处方流转及代煎代配管理追溯的应用中,医院、代煎和配送企业、药材源头基地、农业合作社等都是“上链”主体。截至今年9月底,搭载了区块链技术的“上海中药云平台”(下称“平台”)已经覆盖了全市16个区386家医疗机构和40余家饮片代煎服务企业,累计上传代煎配送处方1559万余张。


  “上海是国内中药饮片最大、最成熟的终端市场,每年该领域的医保支出费用很高,但除了西红花苷、沪地龙这2个品种,其余绝大部分饮片均来自外地。因此,考虑到要为患者提供优质优价的饮片,做好背后的追溯、质控就至关重要。”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医监管处处长刘华介绍称,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极大改善了以往可能会出现的配方、投料、煎煮等过程控制信息不清晰,多部门管理追溯不统一,中药房小乱散,药材堆货易变质等问题,“实现了处方流转、代煎监管、饮片质量等的追溯。”


  上述平台的技术支持方、上海信医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兼联合创始人冯东雷表示,除了对中药饮片治理赋能,区块链技术也在山东、湖北、浙江等地卫健部门有落地,江西省内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一些院际之间的专病数据库、传染病模型预警系统、生物组学数据分布式共享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应用。


  冯东雷称,医疗数字化在过去存在诸多难点,包括数据泄露隐患、数据确权难、数据多源异构等,“具体来说,数据未经加密存储,会存在一定的泄露或可能被大量窃取风险;数据未进行确权、精准授权时,其流通和共享会受到一定阻碍;数据的格式多样且多源异构则会对采集和治理产生难度。”


  如何确保源头数据的真实性?冯东雷告诉记者,源头数据一般会通过业务系统、物联网来采集,业务系统是通过与人交互录入数据,物联网是通过传感器自动采集数据。因此,为了保证源头数据的可信,可以尽量扩大物联网的使用场景,让数据自动产生,降低人工录入的比例。


  “而对于机构内部系统产生的源头数据,一方面应由单位内部的法规、管理及流程来保证其真实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在业务系统上增设上链环节,从数据产生的第一时间存证。这些都可以防止系统性地数据造假。”冯东雷说。


  区块链技术在商业医保中也有探索。“经投保人授权,医院、商业保险机构等可以实现批量数据协作。投保人可以不再经历传统繁复的理赔流程,数据可以在不出域的情况下由模型进行自动识别、核保和理赔。”太平洋保险集团区块链资深专家何政称,该技术在宁波“区域式区块链理赔”的试点中,用户授权约4.87万份,医疗数据返回约7.6万笔。


  对于上链数据的真实性和区块链技术可能带来的成本增高,何政则告诉记者,解决待上链数据的造假问题,需要从技术、管理和法律手段多个角度入手,包括通过跨组织、跨机构的多维比对进行数据验证,防止单一实体伪造数据,以及制定法律条文设定数据造假的法律后果,建立明确的数据造假处罚机制,震慑数据造假行为等。而在降低成本方面,一方面可以在业务场景中的关键环节使用区块链,将不必要的计算或数据存储放在链下,减少链上的资源消耗;另一方面,则可以借助城市级区块链基础设施提供的区块链即服务(BaaS)平台,减少自己搭建和维护区块链网络的成本。


  (本文来自第一财经)


责任编辑:高冉

区块链

医疗

信任

免责声明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


  • 版权所有 发现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