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市交管局了解到,交管部门于1月6日起首推新型执法手段:利用车辆卫星定位系统,检测重型货车、危化品运输车、省际客车、旅游客车等四类车闯禁行和疲劳驾驶等交通违法行为,并将违法行为记入非现场执法系统。这项需整合不同政府部门数据的技术创新,在国内尚属首次。
通过定位系统认定货车违法
1月4日21时许,市交管局科信处民警王鹏正在电脑前仔细观察车辆卫星定位系统信号集中的四环路主路大红门路段。“按北京货车行驶规定,23时之后才可进入五环路。GPS显示,车辆在四环主路上处于长时间静止状态,即使没有电子眼拍摄,我们也可将其录入非现场执法系统。”王鹏用鼠标点击屏幕上一个代表车辆卫星定位系统信号的亮点,对话框中随即显示这辆货车的车牌、所属运输企业等各项信息。记者看到,这套系统的“执法”项下,记录有上百辆在23时之前进入五环路内区域的货车。
“执法”项目下,还有专门的“疲劳驾驶”类别。根据有关规定,货车行驶四小时后,司机必须停车休息20分钟。因此通过车辆卫星定位系统数据,如果发现货车超过连续4小时始终处于运行状态,就可认定司机属于疲劳驾驶。通过平台的数据比对和信息校准功能,警方每天可发现200至300起货车闯禁行违法,5起疲劳驾驶违法。
可记录违法车辆全部信息
这套技术应用全国领先的平台有何与众不同之处?记者注意到,监控平台上记录了违法车辆的全部运行轨迹、时间、方向、速度。随意点击任何一辆货车,都能看到它在北京市范围内行驶的全部轨迹,以及停车、刹车、加减速的数据。市公安交管局科信处副处长曹晓飞介绍,之前的非现场执法完全依赖电子眼,现在使用的则是GPS系统。“市交管局掌握电子眼信息,市交通委掌握货车、危化品运输车、省际客车、旅游客车的GPS信息,信息互联互通后,无论司机遮挡号牌还是在行驶中故意关闭GPS,都瞒不住执法平台。”
记者看到,平台已记录6000多辆大货车的车牌号,这些都是在试运行期间车辆卫星定位系统关机,车牌却被电子眼拍到。“数据融合以后,恰好把双方的漏洞都补上了。”曹晓飞说。
于法有据不会侵犯公众权利
政府机构使用车辆卫星定位系统手段进行非现场执法,法律依据是什么,是不是会侵犯公众的隐私权?如果有人随意扩大技术应用的范围,或者数据外泄怎么办?记者为此专访了清华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余凌云。
“道路交通安全法114条明确规定,允许以技术监控设备获得的数据作为执法依据。”余凌云表示,车辆卫星定位系统的安装范围限定在对公共交通影响最明显的危化车、重型货车、大型客运车辆和校车等车型,对这些车型的强化管理,是为保障正常交通环境,不会侵犯公众权利。
记者获悉,去年5月公安部也出台规定,明确规范以车辆卫星定位系统作为处罚依据的执法行为。其中对重型货车、危化品运输车、省级客车、长途客车违反限行时间、限行路线规定以及疲劳驾驶等违法行为,都有明确界定。
卫星定位
执法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请联系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