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图片加载失败
  2. 发现网>科技 > 正文
以不变的强军之心对抗“干扰”
2021-03-05 08:45:52
文章来源
科技日报

  张照星  严芷菱  科技日报记者 张 强

  

  眼前这位军人,中等身材,常年戴着一副金丝边框眼镜,操着一口略带江淮口音的普通话,谈起工作娓娓道来、不紧不慢,让人很难把他与那个在部队摸爬滚打多年威武刚烈的军人形象结合在一起。然而,话语间,记者却能感受到他矢志强军、一心为战的决心。

  

  这位军人名叫李永贵。提及科研,李永贵最常说的就是:“我喜欢下部队,因为我们只有深入部队,才能紧贴部队需求,为部队提供支持!”

  

  全身心投入军事通信抗干扰领域

  

  1985年刚参加工作时,李永贵才20岁出头,他一身豪气、满腔热血,心心念念的是如何发挥所学雷达对抗专业知识,在基层建功立业。

  

  可是,人生往往事与愿违,还没等他筹划好未来时,第一个任务便悄然而至——上级安排他去学习通信抗干扰技术。这是与他所学专业完全不同的全新领域。但那个时候军队信息化建设刚刚起步,十分缺乏这方面的人才。

  

  李永贵起初并不乐意,他的梦想就是有一天能够奔赴沙场。如今,要去学的通信抗干扰技术似乎与沙场离得更远了,自己还能施展抱负吗?

  

  “虽然不是研制真枪实弹,但打仗靠通信,在激烈的战场对抗过程中,占领了通信传输系统的主动权,这场战争也就赢了一半。”领导看出他的顾虑,向他解释了这份工作的重要意义,“如果无线通信装备不具备抗干扰能力,作战指挥、武器控制都会失灵,再先进的通信武器装备都将成为摆设。现在,我军的抗干扰手段还比较单一,需要大量人才做更多的探索与研究,这是我军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李永贵渐渐意识到这个技术的重要性。他不再犹豫,安心地接下了任务,全身心投入到军事通信抗干扰领域的研究中。

  

  随着科研任务的不断深入,李永贵发现,敌方干扰技术在不断精进,向多样化、动态化方向发展,而我军的抗干扰手段却像一套招式固定的军体拳,只能按照刻板的套路去执行程序,无法见招拆招。

  

  这种差距让李永贵感受到了科研攻关的刻不容缓。此后35年里,他一直从事通信抗干扰技术的研究、装备研制、作战应用等工作,参与见证了通信抗干扰技术的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单装到体系列装的历史进程。

  

  见证动态抗干扰技术从无到有

  

  要想在战争中占领高地,通信方必须及时掌握敌方干扰的方法,化静态单一的抗干扰形式为可以根据战场环境随机应变的动态抗干扰手段。

  

  认识到未来战场的发展需求后,李永贵确立了基本的研究方向,带领团队迅速投入到动态抗干扰技术的实践中。

  

  “1997年9月7日”这个特别的日子,至今仍深深刻在李永贵记忆深处。当时,整个团队已经在重庆呆了两个多月,野外实验已不下几十次,但是,他们所研制的抗干扰装备一直无法完全抵抗野外动态、零散的干扰。

  

  “不瞒你说,有时候真有打退堂鼓的想法。”李永贵陷入回忆,“当时好多个深夜从实验室加班回来后,总是躺在床上睁着眼睛到天亮,愁得睡不着。”

  

  那天已将近凌晨一点,团队更新了一版方案,想深夜上山顶,再做一次实验。当时的条件不比现在,山路陡峭,有的地方连路灯都没有,大家都劝阻李永贵,建议他们不要上山,但李永贵仍在漆黑的夜晚,沿着蜿蜒的山路,带着一行人来到山顶的实验室。当他们把完善的版本接上机器一试,唰地一下!之前存在的劈里啪啦的干扰,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

  

  十年功成!这一刻,宣布了动态抗干扰技术的可行性,使我军的武器装备在与敌对抗的过程中多了一份筹码。

  

  下山的时候已经是凌晨两三点,那天晚上,李永贵又没睡着,但这次他是怀揣着苦尽甘来的心情,兴奋地合不上眼。在复盘的时候,李永贵惊奇地发现:最后一个成功的版本竟然和之前的一版方案,只有几条代码的区别,但结果却差之千里。

  

  “当时真的是很生气!感觉白白走了许多弯路。”李永贵笑道,“但是后来也渐渐明白了,做科研,就是靠严谨才能取胜,离标准差一分一毫都不算成功。”

  

  培养人工智能抗干扰技术人才队伍

  

  将样机进一步完善后,团队研制出的具有动态抗干扰能力的自适应调频接力机开始批量生产,装备部队。作为团队核心骨干,李永贵多年以来的心愿得以实现。而到了参与评奖的时候,李永贵却十分谦虚:“这都是我分内的工作,只要我的成果不被束之高阁,能够提高部队战斗力,我就觉得非常满足了。”

  

  最后还是同事帮他把资料整理好提交了上去。最终,该项科研成果也相继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现在,抗干扰技术仍在不断发展,李永贵团队也提出了更加先进的想法——人工智能抗干扰。根据军队编制体制调整和装备体系的发展,强化基于人工智能技术下通信抗干扰作战运用方面的创新,有望在实时感知干扰手段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实现对敌方通信电子进攻行动、战略意图的预测,在实战中迅速抢占先机、夺得优势,为军队联合作战通信电子防御战斗力生成提供有效手段。

  

  如今的研究虽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但道阻且长,李永贵也到了快要退休的年纪。这时的他开始对一件事较真起来——培养通信抗干扰技术和战术人才。

  

  李永贵在全军办起了抗干扰通信培训班、在军职教育平台推出微课。除此之外,东海部队演习、驻港部队演习……各种军事演习上也都能看到他的身影。

  

  提及这些,李永贵感慨道:“这个领域专业人才太少,发展太快,一切都是日新月异,我一定要在退休前的这几年时间尽我所能,多多培养、支持年轻人,为他们创造更好的条件,为打赢未来战争提供基本的战斗力支撑!”


责任编辑:张慧

通信抗干扰

免责声明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请联系本网。

  • 版权所有 发现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