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陆成宽
古代游牧民族月氏西迁后,与哪些人群有过基因交流?月氏人群与贵霜人群有着怎样的遗传关系?
9月2日,记者从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获悉,来自该所等单位的研究人员通过大规模核基因组的捕获、测序和分析揭示出,青铜时代至铁器时代,乌兹别克斯坦人群的遗传结构变化与遗传连续性,以及月氏人群与贵霜人群之间的遗传联系。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分子生物与进化》杂志。
捕获、测序27例铁器时代的人类古核基因组
月氏从中国西迁进入中亚,是世界历史进程中的一件大事,在丝绸之路东西方文明交流与互动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考古研究发现,乌兹别克斯坦南部的拉巴特墓地为月氏文化遗存,其大致年代为公元前2世纪末期到公元1世纪前期;而此地的谢尔哈拉卡特墓地则是贵霜文化遗存;两者都属于铁器时代遗存。
“作为青铜时代的延续和发展,考古学研究推测,这些铁器时代墓地古人群迁徙和交流非常活跃,导致不同文化人群的迁徙与交流大幅增加,但遗憾的是,在该地区一直都没有确凿的证据。”论文共同通讯作者、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员付巧妹说道。
为深入探究这些遗址中古人群的迁移、交流等科学问题,从遗传学角度直接观察其人群遗传成分的融合情况,付巧妹团队从国际考古获取的乌兹别克斯坦南部拉巴特墓地、谢尔哈拉卡特墓地和德尔康墓地的人骨样本中成功捕获、测序27例距今约2100年至1900年的铁器时代的人类古核基因组。
研究显示,与同样生活在乌兹别克斯坦南部的青铜时代巴克特里亚·马尔吉阿纳文明区人群相比,铁器时代拉巴特古人群含有更多青铜时代晚期欧亚草原牧民的遗传成分,这些人群未出现与欧亚草原牧民遗传成分有关的人群更替,因而显示出该地区青铜时代到铁器时代相关人群的遗传连续性。
与此同时,不同于青铜时代巴克特里亚·马尔吉阿纳文明区人群含有较高比例的伊朗农业人群遗传成分,铁器时代拉巴特古人群含有的伊朗农业人群遗传成分较少,而含有的安纳托利亚农业人群遗传成分较多。
“可见,尽管乌兹别克斯坦从青铜时代至铁器时代的人群呈现出遗传结构的连续性,但是自青铜时代向铁器时代转变的过程中,人的遗传成分的融合仍然起到主要作用。”付巧妹说。
彰显我国古基因组研究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研究还发现,铁器时代谢尔哈拉卡特古人群主要含有与伊朗农业人群、安纳托利亚农业人群、欧亚草原牧民有关的遗传成分,也含有少量欧洲西部、东亚、南亚狩猎采集相关人群的遗传成分。
同时,较之该区域青铜时代人群而言,铁器时代谢尔哈拉卡特古人群额外含有青铜时代晚期欧亚草原牧民的遗传成分。“可见,铁器时代谢尔哈拉卡特古人群与铁器时代拉巴特古人群的遗传结构相似,具有较近的遗传关系。”论文共同通讯作者、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王建新表示。
王建新表示,这项研究表明,在铁器时代的乌兹别克斯坦地区,伊朗农业人群与欧亚草原牧民之间的联系与交流更加紧密;同时,欧亚草原牧民向南迁移至乌兹别克斯坦南部地区,影响了以拉巴特人群为代表的月氏文化相关人群,及以谢尔哈拉卡特人群为代表的贵霜文化相关人群的形成。
“研究从遗传学角度证实位于天山沿线西部的乌兹别克斯坦区域是人群迁徙和交流的活跃区,且自青铜至铁器时代呈现出增强的趋势和变化,系统揭示乌兹别克斯坦古代人群的遗传混合特点与动态变化,对于进一步理解天山东西部以至欧亚大陆东西部人群的迁徙与混合历史有重要作用。”付巧妹解释道。
研究发现,在铁器时代,以拉巴特墓地为代表的月氏文化相关人群,及以谢尔哈拉卡特墓地为代表的贵霜文化相关人群之间具有较近的遗传联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月氏文化与贵霜文化相关人群之间的紧密交流与互动,为进一步探究其人群源流及互动模式提供了遗传学依据。
作为国内团队主导东亚以外区域人群演化研究的成功实践,这项研究对彰显及提升我国古基因组研究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有重要意义。
研究样本的地理分布图。图片由中科院古脊椎所提供
古基因组
乌兹别克斯坦
古代人群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