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数字人民币(试点版)APP已在苹果、华为、小米、OPPO等应用市场上架。数字人民币“10﹢1”试点地区,包括广东深圳、江苏苏州、河北雄安、成都、上海、海南、长沙、西安、山东青岛、辽宁大连及冬奥场景(北京、河北张家口),在这些地方可以下载注册并使用该APP。目前APP内已新增微众银行(微信支付)数字人民币钱包以及网商银行(支付宝)数字人民币钱包。
相比之前需白名单、定向邀请制,试点版本有三大明显变化:面向试点地区民众全面开放;商户子钱包归集,用户可以便捷地在不同商户消费场景进行数字人民币付款;新增了招商银行、微众银行,日常高频消费场景方APP拓展至50余个。
在线下使用时,消费者可以通过微信或支付宝扫一扫数字人民币收款码,或者向商家出示数字人民币付款码,就可以使用数字人民币支付。在线上消费时,同样能够使用数字人民币支付,消费者只需点击数字人民币的子钱包功能,之后页面会出现京东、美团、饿了么、天猫超市、滴滴出行、顺丰速运等商户列表,选定商户后,按照提示操作,就可以在相应的商户APP内使用数字人民币付款。在添加数字人民币子钱包至美团后,即可用数字人民币支付日常的美团外卖订单等。有的商户还推出了数字人民币的红包优惠,吸引消费者体验。据悉,数字人民币的使用也会增加第三方支付平台和互联网平台的用户使用黏性。
数字人民币APP(试点版)上线后不久,某外卖互联网平台企业宣布全面打通数字人民币支付的重要应用场景。据悉,该平台外卖场景开通数字人民币支付通道后,添加数字人民币子钱包的用户数大幅上涨,“APP上架3日添加子钱包的用户数日均增长十几倍,数字人民币交易订单和交易金额日均也实现可观增长”。业内人士表示,外卖场景开通数字人民币支付将与数字人民币(试点版)APP形成良性循环,共同促进数字人民币加速普及推广。
数据显示,数字人民币个人钱包开立速度明显加快。《中国数字人民币的研发进展白皮书》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6月30日,共开通个人钱包2087万余个。而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0月22日,已经开立数字人民币个人钱包1.4亿个。同期,数字人民币累计交易明显增大。截至2021年6月30日,对公钱包为351万余个;到2021年10月22日,对公钱包达1000万个。数字人民币累计交易从2021年6月30日的7075万余笔、345亿元增长到2021年10月22日的1.5亿笔、620亿元,交易增长迅猛。
可以明显看到,随着数字人民币在全国不同试点城市及应用场景之间联动紧密,其开立账户、交易额规模正高速增长。“围绕监管‘稳妥有序’推进的主基调,数字人民币研发无疑已经步入全面试点新阶段,规模化应用推广近在咫尺。”业内人士认为,数字人民币APP在冬奥会举办前夕上线传递了重要信号,2022年冬奥会或是重要展示场景和契机。
数字人民币的高速拓展,伴随着其从“单试点模式”测试向“多地联动试点”的加速推进。这一过程中,包括国有银行在内的运营机构以及科技企业作为连接线上线下的重要纽带,都需要从不同层面发力、加速构建数字人民币钱包生态并完善服务体系。而他们的资源协作和技术实现已经日臻成熟。红包活动结束后,想要充分调动存量用户持续使用数字人民币的积极性,关键之处在于打通底层市场逻辑,同时发挥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
经实测,使用数字人民币支付打车费用,支付流程小贴士如下:首先为个人数字钱包充钱,目前有两种方式,从手机银行转入、银行卡充钱,然后将某打车APP添加进子钱包商户名单;之后打开打车APP正常下单,在“付款方式”中选择数字人民币支付,即可完成数字人民币线上支付车费。
据了解,虽然支付功能相似,数字人民币和电子支付工具却存在一定差异:一是数字人民币是国家法定货币,是安全等级最高的资产;二是数字人民币具有价值特征,可在不依赖银行账户的前提下进行价值转移,并支持离线交易,具有“支付即结算”特性;三是数字人民币支持可控匿名,有利于保护个人隐私及用户信息安全。业内人士认为,随着越来越多高频民生应用场景的接入,数字人民币的应用生态、交易规模有望得到极大提升,数字人民币将加速拓展应用场景、融入百姓生活。
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表示,数字人民币未来发展的关键在于普及度,而提高普及度的关键在于两点:一点是传播渠道,当前智能手机APP是最佳的传播渠道,通过一个APP,绑定所有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对于用户来说更加便于获取;另一点是易用性,越是简便的支付APP,越受到社会欢迎,这也是过去移动支付相对于信用卡等传统支付方式的优势所在。而当前数字人民币APP兼具这两方面,从而为未来数字人民币应用普及提供了帮助。“当然现阶段限制还比较多,比如指定试点区域、白名单,但通过上架这种方式,也已经给全国人民带来了诸多期待。”
数字人民币APP
上架数天
市场反响强烈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