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图片加载失败
  2. 发现网>科技 > 正文
医用重离子加速器:大科学装置激活医疗新动能
2025-03-27 09:40:28
文章来源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记者 颉满斌 实习生 高瑞哲


  “截至2025年2月底,首台国产医用重离子治疗装置已累计治疗患者超1800例。”近日,记者在参加甘肃省科技厅组织的“医用重离子加速器项目成果转化”主题采访时,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原院长、首代医用重离子项目负责人肖国青向记者介绍,首台国产医用重离子治疗装置5年间运行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技术、性能、价格和运行维护保障等方面优于进口装备。


  “首台装置的成功应用推动了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肖国青告诉记者,研究所将持续优化技术并推进产业落地,助力医用重离子治疗装置成为大科学装置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典范。


  重离子“无创刀”:走“产研”一体的成果转化之路


  重离子是指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序数大于2号且被电离的粒子。在重离子治疗技术中,特指碳离子。该技术利用重离子加速器将碳离子加速至高能状态,当碳离子达到特定速度后,可精准作用于病灶区域并释放能量,从而实现治疗效果。


  换言之,重离子治疗技术就像一把精准的隐形“无创刀”。但要让这把“无创刀”真正发挥作用,不仅需要强大的科研支持,还需要高效的成果转化机制。


  “技术研发方面,主要由研究所提供核心支持,但医用重离子治疗装置涉及多学科交叉,需要众多配套企业协同合作。”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胡正国告诉记者,该装置的建造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链体系,需整合上百家上下游企业共同攻关。其中,兰州泰基离子技术有限公司承担着系统集成的关键责任,负责整体装置的安装调试与运行维护,在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事实上,早在2012年,重离子治疗技术研究团队就与泰基公司合作,共同投入到首台国产重离子治疗示范装置的研制工作当中。2022年3月,首台装置在甘肃省武威肿瘤医院正式投入临床应用。


  截至目前,泰基公司已在兰州、浙江、福建、武汉等地完成多台装置的建设。随着市场需求的增长,产研一体化的成果转化进程也将进一步加快。


  让成果真正实现“普惠于民”


  积极进行科学研究,持续跟进成果转化,这些做法的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景。


  “我们希望更多的患者能得到更好的治疗。”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副所长、新一代医用重离子加速器项目负责人杨建成研究员表示。


  “第一代医用重离子治疗装置占地六七亩,现在第二代大概是一亩多一点。”通过技术的不断迭代更新,装置实现了在造价降低的同时,治疗效率大幅提升,治疗费用也有所下降,未来将会有更多的民众有机会接受重离子治疗,享受高科技发展带来的福祉。


  在降低建造以及运维成本的情况下,也要保证“营收”,盘活“盈利点”才能维持资金链条的稳定运转,从而避免“只进不出”的发展僵局,真正实现“普惠于民”的长足发展。“单台医用重离子治疗装置运行的生命周期在30年左右,去年武威一年治疗的病人数量已接近800人,每人收取的治疗费用为20至30万元。”胡正国告诉记者,在全生命周期的过程中,装置预计能实现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的产值,能够满足装置自身成本及日常运维的费用需求。


  资金链条维稳运转,成果转化道路才能畅通无阻。在此基础上,杨建成提出了第三代医用重离子治疗设备的设想——把制造装置变成制造设备。换句话说,就是致力于探索新材料应用,从而实现更小的占地面积,开展更便捷的离子医疗,以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未来,我国国产医用重离子技术将更多地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各地,达成“既要实现国际盈利,又要实现真正的普惠于民”的预期目标。


责任编辑:高冉

医用重离子加速器

医疗

动能

免责声明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


  • 版权所有 发现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