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会,关我啥事?”如果你不是个体育迷,一说北京冬奥会,也许脑袋上会冒出问号。
15日,《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可持续性计划》发布,这个计划解释了——为何冬奥会关乎老百姓生活,影响你我的未来。
可持续性,你我的未来
《可持续性计划》提出了“可持续·向未来”的冬奥愿景,确定了“创造奥运会和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新典范”总体目标,明确了“环境正影响”“区域新发展”“生活更美好”三个重要领域,提出了12项行动、37项任务和119条措施。
有点晕?敲敲黑板划重点,用一句话说就是——创造更绿色、更现代、更美好的未来。
每一条具体措施,都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一些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冬奥延庆赛区所在的海陀山海拔两千多米。在赛区施工及运营阶段,始终注重保护物种多样性,建设单位北控京奥建设有限公司成立了生态环保专职部门,通过就地、近地和迁地等方式保护树木。
该公司环保及可持续发展工作组总监梁德栋分享,在延庆冬奥村施工现场,虽然前期已尽量避开树木,但在实际布置塔吊时,还是发觉有破坏树木的风险。为此,施工单位专门调整塔吊位置,增加塔吊臂长,增大塔吊型号,不惜为此多费了不少力气。
为了让动物自由迁徙,延庆赛区在施工初期控制施工时长、时段和施工强度,并利用桥梁、涵洞等形式形成动物通道。在施工过程中,科研人员在赛区周边设置人工鸟巢,2019年春天,鸟巢已有过半的入住率。赛区设置的红外相机,也监测到诸如狍子、斑羚等动物的回归。目前,生态保护专家、设计团队正与施工团队一起,共同实施赛区生态修复工作。
绿色低碳可持续,是北京冬奥会场馆建设没得商量的铁律。以前,冰上场馆制冰使用的制冷剂大都含有大量氟利昂,会对臭氧层造成损耗。经北京冬奥组委和国际奥委会反复沟通,决定在国家速滑馆等四个冰上场馆使用新型二氧化碳制冷剂,其他冰上场馆也使用对环境影响相对小的新型制冷剂。二氧化碳制冷剂首次在奥运会级别的冰上赛事中使用,将是北京冬奥会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做出的一大贡献。
冬奥会全部场馆正严格按照国家绿色建筑标准进行建设。北京市和河北省研究制定出的《绿色雪上运动场馆评价标准》,填补了国内外空白。
按照“海绵赛区”的理念,延庆和张家口赛区的地表水、雨水、人工造雪的融雪水等,经过“入渗、滞留、蓄积、净化、利用、疏排”的整体化设计之后,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赛区雪道和道路边坡、冬奥村和停车场等裸露地面,采用土石和乔灌草植被进行生态修复,如一块巨大的“吸水”海绵,尽量保证雨水入渗。赛区的生活用水在经过处理之后,也用于冲厕、灌溉等。专家指出,在冬奥筹备中的先进理念和技术,经过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后,都可以服务于未来智慧城市的建设。
可持续性,你我的身边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位于北京西郊的首钢园5月9日开始预约游园,游人们三三两两,或拍照留念、或跑步运动。北京冬奥组委所在的这座百年工业遗产,因冬奥会实现了火与冰的转换,正在成为冰雪运动新地标。而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将是北京冬奥会的标志性遗产。
建设中的冬奥森林公园和赛区迁地保护基地均位于延庆赛区所在地张山营镇,汇集了从赛区核心区迁移下山的30余种、2.4万余株植物。冬奥森林公园是张山营镇“冬奥冰雪休闲小镇”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建成后,这座公园将在当地形成核心公共绿地,为居民提供游憩场地。
让老百姓从冬奥筹办中实实在在受益,是冬奥筹办的重要考量。
去年底刚刚通车的京张高铁,将张家口、崇礼、延庆和北京城区串成一线。把北京和崇礼之间原先三个多小时的车程,缩短为50分钟,真正让崇礼雪场成了滑雪爱好者家门口的理想之地。
崇礼区12.6万人中有近3万人直接或间接为雪场服务,成功端起了“雪经济”饭碗。申冬奥至今,冰雪产业的发展和冬奥筹办,给当地百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崇礼已于2019年5月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
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冬奥筹办功不可没。举办冬奥会,对住宿、餐饮、医疗等公共服务提出了高标准,相较之下延庆、张家口地区尚有差距。为满足赛事需求,北京、延庆、张家口三个赛区能有同样的服务保障标准,北京市一方面加快提升延庆地区公共服务水平,另一方面充分发挥首都资源优势,加大各领域对张家口的帮扶力度。
无论交通的互联互通、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建设,都在加速京津冀协同发展,服务于国家战略。
“用张北的风点亮北京的灯”,在张北柔性直流工程施工现场,这一颇具诗意的口号格外醒目。张家口地区的清洁能源将助力北京冬奥会在奥运史上首次实现全部场馆绿色电力全覆盖,未来每年向北京输送的绿电相当于北京年用电量的十分之一,而张家口也迎来一次可再生的绿色能源大发展的机遇……
许多人对可持续性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常常看到,陌生则是因其比较空洞。但其实,可持续正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尤其是在疫情影响下,更绿色、更健康、更协调的生活方式,都是可持续性的体现。
首钢园区、京张高铁、可再生能源……都被写入了冬奥会《可持续性计划》。这些看似与冬奥关系不大,但都因冬奥而生。未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将受益于此。
可持续性,给奥运定标准
北京冬奥组委总体策划部可持续发展处处长刘新平介绍说,国际奥委会高度重视可持续性,其未来的改革路线图《奥林匹克2020议程》将可持续性列为三个基础性主题之一;《新规范》强调“将进一步提高奥运会交付的灵活性、效率和可持续性”。
作为《奥林匹克2020议程》颁布后第一届从申办、筹办到举办全过程践行议程的奥运会,北京冬奥会把可持续性融入筹办各方面,充分发挥冬奥会筹办带动城市和区域发展的重要作用,努力交出冬奥会筹办和本地发展两份优异答卷。
2012年伦敦奥运会首创了大型活动可持续性管理体系,之后的历届奥运会都需要通过该体系认证。
而北京冬奥会可持续性管理体系则给奥运制定了更全面的标准,创造了多个“第一”:是中国第一个获得第三方认证的大型活动可持续性管理体系;是奥林匹克历史上第一个把“大型活动可持续性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社会责任指南”三个国际标准整合为一体的可持续性管理体系;是第一个覆盖奥运筹办全领域、全范围的可持续性管理体系。
北京冬奥组委可持续性咨询和建议专家委员会副主任赵英刚表示,《可持续性计划》既涵盖奥运会要完成的可持续性工作,还从区域发展和社会进步角度,与冬奥会筹办紧密结合,让冬奥筹办与国家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相得益彰。
北京
冬奥会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请联系本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团结湖北街2号11幢206
邮编:100020
京ICP备05049267号
京ICP备05049267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1063
版权所有 发现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