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金融科技领域迎来了不少振奋人心的新举措,英国金融行为管理局(FCA)与伦敦金融城政府宣布合作推出的“数字沙盒”(Digital Sandbox)试验计划就是其中之一,该计划是为了帮助初创企业应对疫情带来的重重挑战。
金融科技并不是新鲜事物。早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暴发时,英国便率先探索如何利用金融科技来快速提供解决方案,帮助企业渡过金融危机及推动经济复苏。
而在新冠肺炎疫情最严峻时期,金融科技也成为新兴产业中继医疗科技之后最受关注的产业之一。
金融科技得到快速发展
疫情期间,封城、隔离等抗疫措施给企业的日常业务带来了诸多挑战。对周转资金有限的中小型企业而言,即使是短期的业务停摆,也可能是致命一击。而在帮助中小型企业缓解资金周转压力方面,金融科技提供了不少解决方案。
以英国为例,一方面,部分金融科技公司发挥出“传统金融服务业”的作用,积极向中小型企业提供贷款。据统计,截至6月,英国有十多家金融科技公司获英国商业银行的贷款批准以渡过疫情。
另一方面,部分金融科技公司在科技层面发力,包括建立新的平台、开放自有平台,或者向中小型企业科普疫情期间金融贷款和融资知识及提供指导。例如中小型企业银行平台Truelayer就免费开放其自有平台供个人或企业使用。
在中国,则出现了“金融+科技”两者高效结合的范例。新冠肺炎疫情放大了资产与交易信息的真实性、验证困难等痛点,这些痛点在融资难、融资贵的中小型企业身上尤其明显。近期,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开展的跨境金融区块链服务平台试点工作,利用区块链难以篡改、可溯源等特性,使信任成本高等难题迎刃而解,提升借贷、融资等业务的效率,持续为中小型企业提供及时支持。
抓住新常态下的新机遇
伦敦金融城政府、英国金融创新协会、安永于7月联合发布的《国际视角下塑造英国金融科技的动向、机遇及未来趋势》报告指出,疫情不仅改变了客户的行为与需求,也推动了商业模式的转变,例如现金支付方式的减少以及另类支付渠道使用率提升、企业将更重视提升业务效率以及节省成本等,正是在这些改变中,蕴藏着金融科技行业的潜在机遇。
那么,英中两国企业如何抓住这些发展机遇?
英国有领先的国际金融中心作后盾,而中国是金融科技普及率全球最高的国家之一,双方的积极交流对未来共同推动行业发展能起到很好的互补作用,尤其是在开放银行、监管政策等方面。
在开放银行方面,中英两国的重视程度不谋而合。英国发布了《开放银行标准》,而在中国,得益于政府对技术创新和金融科技产业的大力支持,中国银行、建设银行、浦发银行等都陆续推出了开放银行平台。
不同之处在于,英国的开放银行发展是制度先行,银行数据开放的最初动因是顶层设计。为了保护金融核心数据的安全,英国配套制定了相应的监管政策。
2018年,英国成为了首个由政府牵头要求商业银行拓展大数据共享和开放范围的国家,英国竞争和市场管理局正式发布了《开放银行标准》,要求英国最大的九家银行允许获得许可的初创公司直接访问他们的数据(细至交易账户交易级别)。截至2020年1月,已有204家第三方提供商加入了开放银行业务。
相较之下,中国开放银行的发展更多是基于市场需求拉动以及企业战略的主动选择。英国方面认为,英国开放银行领域能够在为中国提供相关数据安全共享与相关监管经验的同时,也能为有意在英国开拓业务的中国初创公司提供创新金融科技的产品和服务。
而在金融监管方面,疫情之下,两国的金融监管合作也有望进一步深化。
从指导初创企业畅行英国监管环境的“创新项目”到降低金融科技测试门槛的“监管沙盒”,再到近期的“数字沙盒”,作为英国监管体系中的重要一员,英国金融行为管理局近年来一直不断调整和完善相应政策服务,帮助英国金融科技公司成长。
最新的“数字沙盒”计划将开发和提供完备的数字测试环境,向创新企业提供高质量数据库访问权限,帮助其验证技术解决方案的可行性。本次试验将重点关注监测并防止欺诈、为弱势客户群体提供支持,以及改善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等三个方面。
据了解,金融科技“监管沙盒”在中国获得高度重视。相关试点工作已在北京、上海、重庆、深圳、杭州、广州等多地开启了竞跑模式,随着试点工作的稳步推进,“监管沙盒”有望成为全国普适性机制。中英双方在金融科技监管沙盒方面取得的进程以及获取的经验十分有利于两国相互学习交流,共同开展监管和商务方面的合作。
金融科技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请联系本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团结湖北街2号11幢206
邮编:100020
京ICP备05049267号
京ICP备05049267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1063
版权所有 发现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