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消费科技输出赋能多场景,助力金融机构智能化、合规化
2020-09-18 13:42:12
文章来源

  中国银行业协会近期发布的《中国消费金融公司发展报告(2020)》(下称《报告》)指出,2019年消金公司把握科技引领发展理念,多数机构全年研发投入占比均达到了5%以上,少数机构更实现金融科技对外输出、赋能消费信贷全行业,这标志着消费金融行业正在进入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关键转折点。

  

  自成立之初便不断打造自身科技实力、通过科技赋能创新的马上消费金融(以下简称“马上消费”)就是这少数机构中的一员。据了解,不仅仅是消费信贷行业,马上消费的金融科技创新产品—AI智能视频云目前已能够针对银行、保险、信托、基金等多金融场景提供整套解决方案。

  

  金融+科技成行业发展大趋势

  

  无论是监管的倾向、市场的变化,还是技术的突破与行业的趋势,都在促使金融行业的科技化、数字化转型。消费金融行业就是近年来科技效应不断显现的一个典型领域。

  

  《报告》显示,2019年国内消费金融公司从追求规模扩张向追求高质量发展转型,金融科技成为未来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驱力。具体来看,消费金融公司持续加大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前沿技术的研究,并将之运用于精准识别客户、强化流程追踪、智能化营销、产品流程改造等日常经营管理之中,客户服务的效率、效能和质量明显提升,行业“金融+科技”的属性进一步凸显。

  

  消费金融的行业变革与模式转型中,科技实力成重要竞争因素,既是外部业态环境变化的要求,也是行业内部格局变化的必然结果。如果说之前的金融科技市场格局还是一片少数玩家竞争的大蓝海,眼下,多个跨行业机构以及垂直细分领域的头部企业正在大步进场。其中小米、平安、美团、蚂蚁集团等多个互联网巨头的身影引人注目。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互联网流量巨头介入的持牌消金公司数量已达7家,超过总数的两成。

  

  业内人士指出,互联网巨头在流量和金融科技能力等方面都有明显优势,其自带的科技基因、先进的科技水平对推动消费金融数字化转型帮助明显。“未来,线上线下多平台化发展、科技实力强的公司会有更多的竞争优势。”

  

  科技赋能多场景,金融机构业务焕新

  

  “目前,业内几乎全数机构都实现了自身的大数据体系建设,而少数早期就开始探索金融科技的机构更是实现了金融科技的对外输出、赋能消费信贷全行业。”对于消费金融行业科技的最新发展情况,《报告》如是评价。

  

  确实,行业进入发展新期间,对所有参与其中的机构都是不小的挑战,但也让技术实力和风控能力雄厚的金融机构更快脱颖而出。马上消费就是消金公司中实现金融科技对外输出的典型。

  

  例如,随着音视频通信技术的不断成熟,以RTC技术为基础的视频云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生活工作的各个场景。马上消费依托自研的数字化智能底座,横向融合5G+RTC+AI+RPA+BigData等多项智能技术,打造了以“智能化、自动化、平台化”为驱动的金融科技创新产品—AI智能视频云。该产品能够针对银行、保险、信托、基金、政务等多场景提供整套解决方案,创新业务办理方式,优化业务办理体验。

  

  据了解,AI智能视频云首先在助力金融机构业务智能化升级上面作用显著。该产品能够为金融机构提供录音+录像+智能质检的立体化视频云方案,适用于无接触银行、远程银行、理财双录、首次风评、远程开户、信贷双录、视频客服、金融直播等场景。

  

  马上消费与光大信托的合作就是这一科技输出的一个典型案例。光大信托在面向客户销售产品的双录环节,将采用马上消费自主研发的系统提供技术服务支撑,依托AI技术和RPA技术,能够实现双录环节的线上化、智能化、自助化、实时化、标准化。

  

  此外,AI智能视频云可在高度安全下实现可视化回溯管理,为监管回溯提供全面支持,有效助力保险公司互联网业务销售全面合规。

  

  据介绍,这一可视化回溯方案采用引入RPA流程机器人引导,在不打断用户操作、改变用户操作习惯的前提下,进行页面行为记录,实时前后端同屏,留存图片和视频数据。并对有效订单信息回溯数据进行算法压缩+多重算法加密处理,保证保险公司回溯资料无损且安全,降低存储成本,增强数据安全性。此外,可视化回溯方案模块化的后端管理配置操作简单,可用性强。可通过拖拉拽操作动态调节流程配置,实现可视化的后台管理,不管是产品添加还是回溯能力添加,均可简单完成。据悉,目前马上消费与华农保险共同打造的“天问”可回溯系统已正式上线。

  

  金融领域,科技为业务发展创新提供了无限的可能。马上消费将利用其在大数据、云计算等成熟的技术力量,与金融机构强强联合,通过产品与服务的持续创新,致力于打造成为最被信赖的金融服务商,助力金融机构业务提质增效。


责任编辑:刘悦

马上消费科技

智能

免责声明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请联系本网。

  • 京ICP备05049267号

  • 京ICP备05049267号-1

  •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1063

  • 版权所有 发现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