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8年开始,在金融强监管下,互联网企业掀起了“去金融化”的浪潮,并向科技公司转型。
京东金融、度小满、小米支付、蚂蚁金服等知名互联网金融平台,开始了去“金融”转型“科技”的行动。实际上不仅是互联网金融平台,网易、滴滴、美团等新兴的中国互联网巨头,弱金融、强技术趋势也越发明显。
“金融和科技是一体两面,应该看到的是,金融和科技双向融合正在形成世界性潮流。”中央财经大学金融法研究所所长黄震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不管是否拥有牌照,互联网企业都不会放弃金融业务,而是会进行业务整合,寻找合适的发展方向切入金融领域。
“去金融化”的被动与主动
互联网企业做金融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各类网贷平台的出现,但P2P业务管理混乱的平台陆续倒闭,跑路的消息陆续发生,互联网金融行业强监管政策随即出台,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新方向也被提上台前,此后普惠金融、金融科技、共享金融、数字金融等金融新概念出现。
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刘大成告诉《证券日报》记者,现在互联网金融和P2P已经被严格区分,从政策上限制加杠杆的行为,使P2P平台失去了生存的土壤。“由于互联网企业在做金融的过程中存在加杠杆和数据安全问题,使得这类企业在监管趋严下不得不转型”。
如京东金融宣布向数字科技战略转型,不再持有金融产品,将其转给专业的金融机构去做,自己则提供科技方面的输出,在数据和技术上加大投入;百度金融进行了分拆,不再注重控股权与金融牌照,转向金融科技;蚂蚁金服则更名为蚂蚁科技集团(下称蚂蚁集团);网易理财下线了所有产品;滴滴金融昙花一现……
华为云MVP马超对《证券日报》表示:“互联网和金融本身是‘好搭档’,但近年来出现了互联网金融资本化以及无序扩张的现象。由于资本的天生逐利性与短视性,往往急功近利,并将不合规的做法美其名曰为不断试错。重拳制止、大幅提升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违规成本在一定程度上会遏制资本无序扩张的脚步。”
“去金融化”的影响一直在持续推进中。黄震表示,互联网平台不会完全放弃金融业务,而是在运作上提升精细化服务水平,以科技赋能金融。刘大成也表示,随着数字化业务在金融领域展开,拥有更强数据分析能力的互联网企业,可以在供应链金融、消费金融等领域,提供给金融机构更加有价值的数据分析和运营管理策略。
物联网、区块链、5G等新技术与金融产品不断碰撞,金融领域的科技应用产品陆续涌现,使“金融+科技”作用于更多企业,互联网企业也开始纷纷从“去金融化”向强综合化、科技化转型。
在互联网金融大规模兴起和发展之时,除了原有传统、专业的互联网金融企业,众多互联网巨头也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张到金融板块,小米、美团、京东等虽然构建了自己的金融版图和生态,但在去金融化过程中,也抽离得最为迅速、转型更为彻底。
中国本土企业软权力研究中心研究员周锡冰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互联网巨头的‘去金融化’,已经成其业务转型的重点战略,甚至到今天,很多板块的转型还在持续中。原本企业将这些板块分拆单独上市的目标,需要在更为严格的市场环境中,以更多元的业务进行支撑。”
从互抢生意到合作共赢
“加强科技元素是金融行业大势所趋,也是世界性潮流,而凸显科技才是互联网企业的生存之道。”黄震表示,金融监管部门已经明确提出,所有的金融业务都要纳入监管,所有的金融机构都要实施牌照管理,互联网企业为了达到合规要求,一方面努力获得金融牌照;另一方面以科技创新金融服务。
传统金融机构虽然也在积极进行科技创新,但总体效果要落后于互联网企业,不仅是因为两者的用户群基础不同,更源于在科技的运用上,双方存在理念与技术沉淀差异。长江商学院会计与金融学教授、副院长刘劲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正是这样的差异化,使互联网企业有了与传统金融机构合作的可能。
刘劲说:“去金融化要求互联网平台自己不要碰钱,因为其一旦发生系统性风险,将会给整个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带来巨大冲击。互联网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用户需求与消费习惯,为金融机构提供数据服务和策略,赚取技术服务费和产品中介费,虽然比亲自做金融产品收入低,但更能体现其价值与意义,也更符合互联网平台的科技定位。”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进一步对记者表示,互联网企业逐渐理解政策的边界,因此尽可能减少进入银行、保险等传统金融行业领域,特别是提供集资信贷服务,这些都可能踩红线,容易陷入非法集资、高利贷等活动中。因此互联网平台去金融化呈现出去中介化、专业化和场景化的特点,进而向金融数据公司靠拢。
深链财经CEO王鹏表示:“要想更好地让数字科技赋能金融,提升金融服务的能力,除了金融机构积极拥抱数字化之外,还需要将互联网、云计算等数字化平台与金融机构进行有机的结合,形成业态互补的局面。”
不舍金融利益的隐忧
蚂蚁集团上市的消息一度不绝于耳,却被紧急叫停;去年递交科创板IPO招股书冲刺上市的京东数科也面临相同的命运。现如今,美团金融逐渐收缩,滴滴金融也陷入困局。知名互联网企业旗下的金融板块,大多走入了“雷声大、雨点小”的怪圈。
刘劲表示,互联网企业的金融业务从风生水起到日渐沉寂,说明很多互联网企业本身缺乏将金融与科技融合的实力,尤其是缺乏科技加持,一旦金融监管收紧,他们失去了套利的空间后,自身便陷入了转型的困局。
千门资产投研总监宣继游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众多互联网企业做支付、贷款、理财、保险等产品代理业务,需要牌照并且受相关监管部门管辖,存在很大的不稳定性。
从以往互联网企业的金融业务运营模式看,对金融平台盈利依赖程度高、技术创新实力一般的公司是去金融化过程中受到影响最大的。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茂华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即便互联网平台与金融机构合作确实从风控、获客、服务效率上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但同时也带来了诸如金融产品不规范、消费者保护不到位、部分中小银行过度依赖互联网存款、存在流动性风险等问题,因此互联网企业的金融科技之路依然艰难。
科技公司或会获得高估值
从资本视角来看,金融行业自身负债表比别的行业更能反映经营情况,所以市场对金融企业的估值,普遍采用以净资产作为出发基准的市净率估值法,其估值普遍较低,而科技企业的估值要高很多,因此互联网企业彰显“科技”属性也会获得高估值。
黄震分析指出,估值高低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十分重要,会影响其融资和发展,如果作为金融企业估值就会偏低,如果是科技企业估值就会高很多。因此即便没有政策的“去金融化”,互联网企业面向资本市场,也会选择估值高的科技属性。
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钟伟向《证券日报》记者介绍,美国也有较为发达的互联网金融产业,但美国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很少会直接涉及金融业务,因为美国资本认为科技和金融之间科技的价值更高,如果科技企业去做金融业务则被视为跨界,所以这类企业即便有能力,也不愿意深度涉足金融业务。
“中国的互联网金融在过去和传统的金融机构之间存在着监管的落差,才导致很多互联网企业热衷拓展金融业务。”钟伟表示,随着金融强监管使套利空间消失,一些互联网平台缺乏技术含量的问题也就显露出来,接下来他们的转型只有两个路径,一个是持牌经营,成为真正的金融机构;另一个是重塑新技术,创新服务和提升服务效率。
互联网企业寻求上市过程中,自身定位是金融还是科技企业,最为关键的问题就是“数据资产”监管要求问题。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宏观研究部主任刘玉书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金融数据涉及国家核心利益,如果是寻求海外上市,要面临诸多风险评估,如果是国内上市,定位金融公司和科技公司其数据资产的估值也有较大差异,其中定位为科技公司会更有灵活性,企业的自主性会更强。”
来源:证券日报
“去金融化”
“科技硬核”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