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科技赋能消费金融
2022-06-09 09:37:41
文章来源
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提振消费、扩大内需对于经济稳增长至关重要。国务院近日印发《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其中明确,“鼓励对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货车司机贷款及受疫情影响的个人住房与消费贷款等实施延期还本付息”“加大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力度”。有关部门加紧推出金融纾困系列政策措施,进一步帮助市场主体减轻负担。


  得益于我国经济规模稳健增长和居民消费能力升级,多层次消费金融服务在促消费、扩内需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在数字金融科技发展的大趋势下,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等金融机构凭借差异化发展等优势,在客户下沉的同时开展普惠金融服务。但是,对于金融机构而言,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货车司机等客群普遍面临个人金融需求额度较小,且工作不稳定、缺乏房产等资质证明短板,用传统的风控模式难以衡量其信贷资质,一定程度上出现金融服务盲区。今年以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关于金融支持货运物流保通保畅工作的通知》等文件,明确一系列助企纾困、激活消费需求的金融政策。


  当前消费特别是接触型消费恢复较慢,金融行业依靠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科技手段做支撑,重点从新市民、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的需求入手,加快出台促消费、稳经济的非接触式金融服务举措,拓展客群业务边界。比如,南京银行充分考虑新市民的消费习惯和业务需求,依托客户喜闻乐见的连锁品牌商户,叠加线上线下商户的门店优惠资源,帮助新市民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又如,为精准提升新市民金融服务便利度,马上消费通过数字科技赋能,为普惠客群提供小额分散金融服务,致力于新市民享受金融服务之外,还在分期商城上线“助力新市民乐享新生活”的主题购物节活动。再如,招联消费通过精准识别、精确匹配、精细运营、精致体验的“四精”模式,加强数字化经营,实现了消费金融服务的“方便可得、覆盖广泛、价格优惠”,为传统金融覆盖不到的众多客户提供了便捷、高效服务。


  马上消费研究院有关负责人表示,若要强化产品和服务创新,高质量扩大金融供给,提升新市民金融服务水平,就要对消费金融的风控体系提出更高的要求。尤其在数字金融趋势下,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提升风控能力和赋能金融行业数字化转型显得格外重要。大数据风控在技术层面提供了解决之策,使金融机构拓宽服务客群、提升服务质量有了更多可能。这就需要在客户计算评分、授信等环节做好部署。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建议,金融机构做好新市民金融服务,应继续完善制度安排、简化业务环节,面向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创新推出期限灵活、费率适中的信贷产品。此外,要充分应用金融科技理念和手段,降低对抵质押物的依赖,改变对新市民的信用评价方式,逐步提高信用贷款比例。对新市民开户等方面的费用,能免则免、能降则降,在商业可持续的基础上加大对新市民“减费让利”力度。


  “具体来看,金融机构可针对新市民群体特点,寻找高频共性金融场景,发掘服务痛点并进行针对性的流程优化,提高服务的有效性。”星图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薛洪言表示,以住房金融需求为例,新市民的住房需求可分为租赁需求和购房需求两部分。在购房需求方面,个人购房贷款以住房为抵押物,风险低,业务模式成熟,贷款可得性不是主要问题,银行可在贷款利率、还款便利度等方面予以精准化让利扶持;在租赁需求方面,银行可以通过助力保障房建设来间接支持新市民的住房需求,也可与有资质的长租机构合作,探索推出低成本的租赁贷款产品,以更好地平滑新市民在租赁支出上的资金需求。


  当前,做实做深做细普惠金融大有增长空间,而消费金融公司是银行消费信贷覆盖面的重要补充,覆盖面更广。专家指出,消费金融公司无网点,多数已借助数字化能力实现全流程纯线上运营,可以让新市民足不出户就享受便捷的金融服务。消费金融公司通过智能风控系统,不仅可以将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还能帮助那些无信贷记录的“征信白户”创建新的征信记录,可以获得更广的金融服务。


  银保监会日前召开通气会显示,多地金融机构在加快出台促消费政策举措的同时,深度挖掘数字红利,并通过发放消费补贴、消费券等方式,刺激消费需求。例如,重庆市依托银政大数据互联互通平台“金渝网”开发建设数字普惠金融平台,夯实新市民金融服务的大数据基础;北京为助力新市民创新创业,扩大贷款办理范围,搭建信息化平台实现借款人资格认定“一网通办”。


  下一步,尤其对于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地区,金融机构更应该继续倡导有温度的服务,强化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为其提供更安全、贴心的金融支持。


责任编辑:高冉

数字科技

消费金融

免责声明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


  • 版权所有 发现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