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突出消费金融公司专业化、特色化服务功能,提升普惠金融服务效能。消费金融公司的专业化、特色化体现在哪些方面?如何在“提质”上下功夫?围绕上述问题,《金融时报》记者采访了部分业内人士。
专业服务触达更广泛人群
“当前,普惠金融正在步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增量仍然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提质确实显得越来越重要。”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莫秀根说。
在莫秀根看来,影响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包括金融产品、服务供给与需求仍然不均衡,尤其是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村居民、收入较低者等人群的金融可得性偏低。要达到增量提质的目标,需要采取措施破除这些阻碍因素。
“消费金融行业服务的正是上述客群。消费金融公司在成立之初就以服务传统银行体系之外的普惠客群为目标,聚焦居民消费信贷需求,与传统银行补位发展。”业内人士说,“作为持牌的金融机构,消费金融公司有其独特定位和存在价值。”
据《金融时报》记者了解,用户选择“差异化”,并为其提供精准的专业化服务,这是消费金融机构的生存之道,他们也以此拓宽了普惠金融服务的覆盖范围。
从一些消费金融机构披露的数据来看,新市民、“三农”等是主要服务客群。比如,截至目前,海尔消费金融公司累计服务用户4710万户,累计放款额为2372亿元,其中,累计服务1580万新市民,发放1068亿元贷款;累计为农村用户放款539亿元。马上消费金融公司8年累计发放消费贷款超9000亿元,注册用户超1.8亿户,为超850万户信用“白户”建立征信,提供普惠金融服务。
马上消费金融公司党委书记曹景泉告诉《金融时报》记者:“消费金融试点的初衷,就是服务银行未覆盖的长尾客群。这些客群有初入职场的年轻人,有从外卖骑手转型的网约车司机,有专注于创业的个体经营业主……他们对金融服务有需求,且需求多样。”
特色产品提升金融可得性
刚刚过去的中秋、国庆“双节”期间,中原消费金融公司累计放款43.9万笔,服务客户达37.48万人,客户数相较于去年同期增长了20%;其“双节”期间针对兰考县农产品实现助力销售金额17.81万元,累计销售5万斤农产品。
据中原消费金融公司副总经理邵航介绍,在服务小微企业主、个体工商户以及乡镇居民等方面,中原消费金融公司都开发了不同类型的产品和服务。比如,针对就业吸纳能力较强的小微企业和产业基地、园区中的客户群体,推出主打线下大额的柚卡APP,提供专属客户经理服务。在服务河南本地乡村用户方面,与大股东中原银行紧密协同,开展错位服务、互补发展。
邵航表示,从细分领域看,各类型客群有着不同的特点以及金融需求,我们需要提供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
从消费金融行业来看,各消费金融公司依托不同场景,开发出一些特色普惠金融产品。
《金融时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中信消费金融公司推出面向重庆市黔江区、云南省元阳县、云南省屏边苗族自治县、西藏自治区申扎县用户的“破晓计划”普惠金融产品,利率低至3折;聚焦应往届毕业生在落户、就业过渡阶段的消费金融需求,推出“炬火计划”普惠金融产品。中邮消费金融公司通过丰富主题活动促进大众消费,比如,在邮你购商城为助力新市民消费升级推出专属特惠,还设置农产品特惠专区,推广特色农产品,助力乡村振兴。海尔消费金融公司布局场景金融,为家电、教育、家装、车位等场景小微商户提供金融分期工具。
数字科技助推高质量发展
专家认为,发展普惠金融的核心要义是提高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可得性和便利性,消费金融公司数字化服务能力是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业内人士表示,数字化能力的建设是当前及今后的发展重点。据了解,中邮消费金融公司制定了“向智慧生态化转型”的数字化愿景,强调通过发挥数据资产的价值实现业务和管理上的智能决策,同时以数字化手段建立自身合作生态圈,形成消费金融数据和场景生态。下一步,希望利用数字金融的便捷性为用户带来兼具“普”与“惠”的金融服务,通过数字金融转型为广泛客户群体带来更有温度的金融服务。
据邵航介绍,在服务收入较低人群的过程中,一是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深度挖掘用户数据,建立用户画像分析,建立普惠金融模型以及配套风险评估机制;二是加强数字化和智能化运营,通过全业务链条的数字化与智能化,提升运营效率及运营能力,基于精准客户画像,为不同场景下用户提供差异化、个性化服务和风险定价,将小额分散、无抵押、纯信用的消费金融服务延伸至三四线城市和县镇、农村地区,覆盖信用记录缺失、传统金融服务盲区的消费群体。
马上消费金融公司技术研发部高级总监吴鹏认为,消费金融公司可以依靠科技化、数字化,构建牢固的数字底座,利用大数据、新一代人工智能等技术为更多普惠客群提供全线上化、便利、安全的信贷服务。
还有消费金融业内人士表示,将利用科技创新等核心优势,为更多用户提供更便捷、更易得的普惠金融服务,以实际行动拓展普惠金融的广度与深度。
消费金融公司
专业化
特色化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