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绿色金融发展大有可为
2023-11-07 09:20:31
文章来源
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碳达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目标提出以来,中国逐步探索形成了包括绿色金融标准体系、金融机构监管和信息披露要求、激励约束机制、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及绿色金融国际合作在内的绿色金融五大支柱。在这个过程中,金融科技作为重要的赋能工具,正不断深化与绿色金融体系的结合,在绿色信贷、ESG投融资、绿色普惠、转型金融、碳资产核算、碳普惠等多个领域开展了创新性的应用。


  “从过去的实践中可以看到,金融科技手段能够有效提升绿色识别能力,降低绿色认证成本,降低绿色中小企业和绿色消费的融资成本,降低绿色资产的交易成本,已经成为推动绿色金融发展的重要工具。”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马骏如是总结。


  过去几年里,支持绿色发展方面的金融科技有哪些新的变化?在提升绿色识别能力、避免“洗绿”“漂绿”问题方面,技术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下一阶段,如何更好推动金融科技支持绿色发展?这些问题备受关注。


  四类市场主体活跃应用范围不断拓宽


  近年来,我国在金融科技支持绿色金融方面取得了许多进展,物联网、遥感及区块链技术已经开始在绿色金融领域落地。其中,金融科技工具在绿色信贷业务中得到全面应用,并逐步向绿色信托、绿色租赁、环境权益类产品拓展,同时也支撑了金融机构在转型金融、生物多样性保护、绿色普惠、碳金融等领域的创新。


  目前来看,金融科技赋能绿色金融,依然具有巨大发展空间。2022年6月,原银保监会印发的《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指出,银行保险机构应当根据自身实际积极运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提升绿色金融管理水平,不断完善产品开发、经营销售、投融资管理等业务流程,优化对小微企业融资、线上融资等业务的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管理,结合业务特点在风险评估、尽职调查、合规审查、信贷管理、投后管理等方面采取差异化、便捷化的管理措施,提高风险管理的覆盖面和有效性。


  保尔森基金会高级顾问兼绿色金融中心执行主任孙蕊把目前市场上比较活跃的主体进行了分类:环境信息大数据提供商、以服务绿色金融为重点业务的金融科技公司、金融机构下属的科技子公司和互联网科技公司。“大型科技公司在这方面的主动布局推动了市场发展,为这个市场带来了技术、资金和创新,更带来了全方位的专业解决方案。”她表示。


  从技术端来看,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一直占据前三位,而从应用端角度看,主要是针对绿色金融信息不对称、相关信息获取难的症结提供解决方案,通过金融科技能够以较低成本解决绿色识别、绿色认证问题。近年来,由于在气候灾害保险、绿色农业和分布式光伏等众多场景的突破,物联网、遥感及区块链技术也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


  从区域范围看,根据保尔森基金会和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的研究,相较2021年,仅仅两年间,活跃在中国绿色金融领域的科技公司不断增加,市场逐步从中小型公司为主转向大型科技企业,为市场提供专业解决方案,同时,深圳、杭州、武汉、西安的金融科技公司也在稳步增加。


  这实际上也与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实践特点密不可分。随着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的深入发展,叠加气候投融资试点,除了传统的金融科技重镇,越来越多的地区开始将绿色发展视为重要的转型方向;同时,全国碳市场的启动使聚焦于碳核算与能效管理的相关技术支持也越来越多。


  转型金融受关注金融科技助力解决“绿色识别”难题


  金融科技如何用、用在哪儿,与绿色金融自身发展的趋势和痛点紧密相关。《金融时报》记者梳理多个典型案例后发现,从目前来看,对于金融科技更具体的运用,仍重在解决“识别难”问题。


  随着转型金融概念这几年日渐得到关注,相关的金融科技探索也得到长足发展。中国银行浙江省分行风险管理部副总经理林群介绍了该行在转型金融过程管理工具方面的探索。


  对于为何要做转型金融,林群总结了两点原因:有痛点、有市场。他表示,全国最主要的碳排放集中在六大行业,其碳排放量占了全部碳排放量的90%,总体来看,转型领域比绿色金融领域要大得多。当前,从政府到监管部门再到金融机构,都认识到实现“双碳”目标不能毕其功于一役,必须推动转型金融和绿色金融协调发展。


  但是,要推动转型金融并不容易,目前该业务推动的三大难点是:转型标准难界定、转型客户难获取、转型过程难跟踪。对于这些痛点,金融科技则大有可为。


  “在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上,金融科技至少可以通过两个典型方式赋能绿色金融发展。”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ESG投资研究中心副主任张芳表示,一是应用金融科技帮助利益相关方更加高质量、及时地了解支持项目的环境效益等相关情况,提升信息透明度,克服绿色金融供需矛盾问题。二是金融科技支持核验数据真实性,降低“洗绿”“漂绿”的风险。


  除此之外,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助理院长黄卓提出,金融科技还可为满足多层次、多元化、多场景的融资需求提供多种解决方案,有力推动绿色金融产品的供给和创新。他认为,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可以实现对海量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可以跟进和准确发现企业和客户在不同场景、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绿色金融需求,为绿色金融产品的供给和创新提供数据支持。


  多方协同发力推动金融科技顺畅发展


  尽管发展势头迅猛,但金融科技在绿色发展方面的应用仍处初步阶段。政策层面,金融科技支持绿色金融缺乏国家层面的具体指导和规划,目前的创新案例大多是试点地区的摸索,尚未形成示范效应。此外,在实践中,也存在能力建设挑战及数据分享难题。


  所谓能力建设挑战,指的是金融机构及提供技术支持的科技公司对业务的理解不足。绿色金融原本就跨绿色发展和金融两个领域,叠加对技术的理解和应用,其落地需要复合型人才。


  张芳认为,目前部分中小银行也面临绿色金融服务能力不足的问题,缺少具备绿色金融与金融科技双重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而科技企业层面,现阶段在某些关键领域面临技术突破难题,无法充分满足当前绿色金融市场对技术的要求。部分科技企业在对绿色金融、转型金融等一些重点业务领域的理解上还不够深入,金融服务质效有待提高。


  “金融机构在金融科技的使用上需要加大创新和尝试力度,结合普惠对象、转型对象等业务特点,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赋能普惠对象绿色行为、场景的认定和转型业务风险管理,加大绿色金融业务拓展。”她建议。


  另一个问题是企业可能会不具备提供真实减排数据的动力。实际上,近期生态环境部公布了一批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案例,其中,由企业通过在自动监测设施取样口长期违法投加化学需氧量(COD)去除剂,干扰自动监测设施的正常运行,造成排放污水化学需氧量自动监测数据下降的假象。这实际上对监管部门和专业的第三方机构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以更科学的方式获取企业真实信息。


  “建议监管部门及相关部委可以将金融科技支持绿色金融纳入绿色金融政策框架,通过白名单的方式加快建立气候关系数据共享协同机制,将赋能绿色金融业务的科技创新纳入监管沙盒试点,激发行业创新活力,同时,强化金融科技与绿色金融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张芳表示。


责任编辑:高冉

科技

绿色金融

发展

免责声明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


  • 版权所有 发现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