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科技创新离不开金融支持,金融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在今年出版的《习近平关于金融工作论述摘编》中,记录着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一段讲话,“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适应发展更多依靠创新、创造、创意的大趋势,推动金融服务结构和质量来一个转变”。科技创新离不开金融支持,而金融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关键力量。
科技金融的本质是通过金融创新适应科技创新活动的不确定性
金融的本质是在较早的某个时间为一项经济活动配置资源,而在较晚的某个时间收获其收益。如果预期收益良好,就会获得资金或资本的支持;反之亦然。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与一般经济活动相比科技创新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这使得科技金融比一般的投融资活动面临更多的挑战。科技创新从概念提出到研发成功再到生产出新产品,企业需要经历长时间只有投入没有收入的过程,很难依靠自我积累实现生存和发展。因此,科技创新活动的不确定性以及由此导致的风险和收益之间错配的特征,需要金融的创新性支持,也就是科技金融。科技金融是促进科技开发、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系列金融工具、金融制度、金融政策与金融服务的系统性、创新性安排,是由科学和技术创新活动提供金融资源的政府、市场、企业等各种主体及其在科技创新融资过程中的行为活动共同组成的一个体系,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和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俗地讲,科技金融是以金融为手段、科技为目的的科技与金融结合的过程。其底层逻辑在于,通过金融工具的创新实现其与研究开发、产业化等科技创新活动各环节风险收益结构的匹配和一致性。否则,即使某项技术和某个企业极具潜力,也很难获得成长并最终成功。
(二)科技金融的根本动力来自科技创新活动的财富创造效应。经济发展本质上是一个技术、产业不断创新,结构不断变化的过程。工业革命以来,经济学家逐渐认识到,经济的增长,主要是由技术进步驱动的。亚当·斯密指出,分工带来大量机器的发明,随后科学研究和对科技的投资成为一门生意,科技的数量因此而大量增加,生产力快速提高。20世纪90年代,斯蒂格利茨等利用内生增长理论开创了内生金融发展理论,证明了金融发展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意大利经济学家佩雷斯系统地发展了熊彼特关于技术创新与金融之间关系的创新理论,对技术开发和扩散过程中的金融创新做出了原创性的贡献。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认识到,为创新和增长服务的金融才是真正的金融,金融与技术不是单向的影响与被影响,更需要强调二者的交互关系。当前,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背景下,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为代表的科技创新正在对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带来全方位、深层次的变革,更加需要我们打破传统行业、产业边界,更加需要新科技金融理论,从而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创造更大的空间。实际上,科技金融的根本动力还是来自科技创新活动的财富创造效应,科技金融的本质在于通过金融创新适应科技创新活动因为不确定性而产生的融资需求。因此,资本要有耐心,科技也要最终能够创造出效益。当然,不同的资本有不同的耐心,不同的科技也有不同的潜力,二者的匹配才是可持续的科技金融。
科技创新活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需要不同性质的金融工具支持
(一)科技金融工具包括股权融资、债权融资及其各种可能的组合。金融是异质的,并不必然促进创新,不同的金融体系在促进创新方面具有不同的绩效。一般来说,科技金融资源主要有五类。
一是公共财政资源。政府通过财政预算和税收政策等方式直接和间接支持科学技术活动,具体形式有财政贴息贷款、政府信用担保以及直接提供财政性科技支出等。科学技术部和财政部联合发布的《2023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显示,2023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总量已突破3.3万亿元,位居世界第二位,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R&D经费与GDP之比)为2.65%。
二是创业风险投资。这是一类专业投资机构在承担高风险的前提下,投入高成长性创业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并追求高额收益的权益性金融资本,也可分为私人创业风险投资和公共创业风险投资,前者是容易理解的,后者既可为科技型企业直接提供融资,也可通过引导基金和母基金等形式引导前者为科技型企业提供融资。创业风险投资行业是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互动的典型成果。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曾指出,欧洲的高技术研究并不落后于美国,但其创业风险投资市场却至少落后美国十年,这就是欧洲高技术产业落后美国的根本原因。《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年报(2024)》显示,截至2023年年末,我国已备案私募股权投资基金31255只,基金规模11.07万亿元,其中勾选了“政府引导基金”标签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1267只,基金规模9945.82亿元,占全部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规模的8.98%;已备案创业投资基金23389只,基金规模为3.24万亿元。
三是科技贷款。商业银行一般是风险厌恶型的,其风险收益结构与科技创新活动特别是早期科技型企业的金融需求是不相匹配的。但从国际经验看,无论是以美国为代表的所谓资本市场主导的金融体系,还是以德国为代表的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也都有类似科技银行的金融服务供给。德国复兴信贷银行(KfW),90%资金来源基于其国家信誉评级优势所发行的低利率债券,从而能够提供10至20年经营限期的低利率贷款。这种中长期贷款本质上就是我们所谓的耐心资本。我国金融资源的主体分布在银行业部门,通过机制和政策创新,各类商业性、政策性银行正在成为科技金融中一支重要的力量。截至2024年6月,仅银行名称中有“科技支行”的机构就有495家。未来还可以进一步开发专利权、商标权质押融资、订单融资、商票保贴、税务贷款等融资工具。
四是多层次资本市场。这被认为是最适配科技创新活动的金融工具,提供了创业风险投资的退出渠道,不少人甚至将美国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归结为纳斯达克。多层次资本市场,可分为主板市场、创业板市场等,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高新技术企业适合不同层次的资本市场。截至2024年11月24日,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达1361家,科创板上市公司达578家。未来可以在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债券市场方面进一步加大力度,如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收益债券、创业投资基金类债券和私募可转债等。
五是科技保险。这是近些年来专门针对科技企业和研发机构越来越多被使用的一种金融工具,旨在帮助企业分散在研发、生产、销售、售后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特别是可能遇到的技术失败、知识产权争议等风险,也可提供融资功能。
以上是一个分门别类的介绍,实际上也经常存在多种金融工具之间相互协同、组合投资的情况,比如银行、基金公司、保险公司、担保公司之间合作,完善投贷联动、投贷保联动等模式。此外,科技金融专营机构也非常重要,可以提供“表内+表外”“商行+投行”“债权+股权”“融资+融智”的综合化科技金融服务。
(二)科技创新活动风险收益结构的差异决定了其金融需求的多样性。由于不同阶段的科技项目、企业的投资价值和风险收益结构不同,对资本需求的方式和数量也不同,从而也就内生地要求有不同的金融工具进行匹配。种子期主要是技术的研究开发,面临技术能否成功、能否开发出新产品的风险。这一阶段资金需求量较小,但失败率很高,适合的资金来源一般有创业者的自筹资金、政府各类科技研发计划和天使投资,通常很难得到大规模的外源融资。初创期往往开始了从技术到产品的转变,资金需求增多,但销售收入有限,多数企业亏损。这一阶段技术风险比种子期降低,但市场风险和财务风险上升,整体风险仍较高且缺少担保物,因此主要是股权融资,适合的资金来源一般有政府设立的公共创业风险投资,一些私人创业风险投资也可能会介入。成长期产品已经进入市场,技术风险大幅度下降,有了较多收入和现金流,可用于抵押的资产增加,可从商业银行申请短期贷款,还可通过企业间的商业信用、信用担保机构融资以及各类创业风险投资等获得融资,少数有条件的企业甚至可以在亏损的情况下通过创业板、科创板等市场融资。成熟期企业技术和产品不断成熟,经营业绩稳定,资产和利润上升,各种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都有可能。
做好科技金融这篇大文章要处理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因素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关系
(一)市场机制应在科技金融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我国已建立并仍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更加尊重市场经济一般规律,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市场资源的直接配置和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科技创新活动虽然具有正外部性,但也要首先立足于发挥好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从国内外实践中可以看到,为什么一些经济条件和科技基础更好、资本和人才资源更丰裕的国家、地区和城市,却未能达到另一些国家、地区和城市创新的高度?根本原因在于创新生态的差异,包括企业的主体地位、市场化程度、产业配套体系、人才结构、金融体系更具创新友好性以及“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等。一是要基于市场规律动员全民智慧、全社会力量才能更好地开展科技创新。无论是供给侧新的科学思想、技术创意的充分涌现,还是需求侧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只有金融与科技在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的引导下自由结合,才会激发出全社会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澎湃动力。二是科技金融要讲经济效益。基于“创新驱动发展”毋庸置疑的正确性,如果企业有“真科技”“好科技”并有效应用于生产,那么就应该有良好的收益;反之,如果一些科技企业长期效益不佳,也有可能并没有货真价实的科技发明。三是要鼓励资本更有耐心,但也要建立稳定的投资预期。如果科技企业长期没有效益,耐心资本受到损失,就会产生“让耐心者吃亏”的结果,从而科技金融活动不可持续,科技创新也就成为无源之水。四是不能因为市场失灵而替代市场。科技金融的核心在于将资金配置到最有成长潜力的战略性和未来产业领域,这是一个基于各方利益主体自主研判、分散决策,内含了激励和约束,最终以市场效益来检验的可重复博弈的过程。既要关注市场失灵,也要避免以市场失灵为名替代市场。
(二)政府更好发挥作用主要基于常态下科技创新活动的不确定性和非常态下尽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内在要求。科学技术具有公共品特征,需要重大投入,但研发能否成功却有很高的不确定性,即使有专利保护,这种投入和产出天然的错配会显著抑制科技创新活动,产生市场失灵。信息不对称也会导致科技金融市场失灵。例如,在科技贷款市场上,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用水平较低,与贷款机构之间信息不对称,造成贷款难、贷款贵。为此,常态下政府在科技金融中发挥作用,主要是通过完善科技金融基础设施和以公共金融的方式嵌入金融市场交易过程,从而改善科技金融的风险收益结构,为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创造环境。一是宏观政策引导。在科技金融发展初期和高风险领域,通过制定法律和政策,保障科技金融服务供给者的收益,使其风险与收益相匹配,从而引导金融资源配置。二是直接配置资源。政府直接介入风险较高的领域,通过研究与发展支出、引导基金或者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政策性科技贷款等,激励更多市场主体的进入。三是改善创新生态。如建立政策性担保公司、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完善科技金融的法律法规体系等。四是优化监管体系。这需要制定并动态优化监管政策,防止劣币驱逐良币。
但是,当面对外部约束或大国竞争的时候,作为后发国家,解决关键核心技术的最优策略,就是要充分利用好这种“倒逼机制”和“外部压力”,实施更加积极有效的产业政策,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尽快实现技术追赶和产业升级。这就是所谓的“非常态”。从某种意义上看,提出“科技金融”这个概念,就是因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后发追赶型特征。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本身就是应对非常态下的科技创新。由此可见,通过追赶型金融工具,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而促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行稳致远,是非常态下科技金融的主要战略目标和任务。
这里的追赶型金融工具至少有几个含义:一是以金融换时间。未来一个时期,正处于产业大变革时期、价值链关键攀爬期和供应链风险凸显期的“三期叠加”,时间是最稀缺的资源。我们既要保持战略定力,也要抓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二是以金融对接市场。加快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既要重视“研”,也要重视“用”。通过创新科技金融工具,可以把这些成果用起来,让许多企业认为“看得见用不上”的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真正发挥出来。三是以金融补短板。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技术更新换代速度快,赢得竞争优势的机会窗口短,而长期占据价值链高端的外国跨国企业拥有巨大的先发优势。这种情况下,追赶型金融工具就需要与我国企业的科技创新之间形成合力,协同补短板、强弱项。
不是什么样的金融工具都可以称之为“追赶型金融工具”,至少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规模性。要集中有限资源,在“有所为”和“有所不为”中实现重点突破。二是组织性。要体现国家意志和贯彻政策意图,不能各自为政。三是协同性。要和追赶型产业相嵌套,形成利益共同体。四是互补性。要与市场形成合力,最终还是要依靠市场机制和市场主体的力量。具体来说,政府产业投资基金、超长期特别国债、“卡脖子”产品保险、大银行特色部门或专营机构等都可以成为追赶型金融工具的选择。当然,正如英国苏塞克斯大学创新研究所卡萝塔·佩雷兹教授的《技术革命与金融资本》中将金融创新分为好的金融创新和坏的金融创新一样,我们希望追赶型金融工具也是好的金融创新。
(作者赵昌文为中山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山大学讲席教授、岭南学院教授;卢中伟为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公式
①赵昌文、陈春发、唐英凯,科技金融,科学出版社,2009年。
②赵昌文,要做好科技金融这篇大文章,《应用经济学评论》第4卷第3期,2024年9月。
创新规律
科技金融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