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金大格局在悄悄改写!2024年消费金融行业调查:头部承压,中小突围
2025-04-25 09:46:25
文章来源
大众日报

  原标题:消金大格局在悄悄改写!2024年消费金融行业调查:头部承压,中小突围,业绩分化


  一直以来,头部消费金融公司以强大的资产规模和市场渗透力引领行业发展。但2024年这一格局被改写,据已披露的2024年业绩报告,招联等头部消金机构业绩增速有所放缓,而中邮消金等腰尾部消金机构则迎来普涨。与此同时,消金公司密集出清不良资产,加快增资补血脚步,并频繁变动高管。而4月3日,金融监管总局发布的《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也给消费金融行业带来了新变数。行业“洗牌”在即,未来消金行业将走向何方?


  业绩分化


  头部净利下降,腰尾部普涨


  截至目前,招联消金、中银消金、兴业消金、中邮消金、海尔消金、小米消金、哈银消金、阳光消金、湖北消金、建信消金、宁银消金等消金机构已披露年度业绩。对比上述已公布业绩的消金公司,可发现整体呈现业绩分化态势。具体来看,头部消金机构呈现净利润下降态势。首先是“消金一哥”招联消金2024年出现总资产、营业收入、净利润同比首次“三降”,其总资产1637.51亿元,同比减少126亿元,缩水7.18%;营业收入173.18亿元,同比下滑11.65%;净利润30.16亿元,同比下滑16.22%。与招联消金一样,体量靠前的兴业消金也是总资产、营业收入、净利润三者均同比下滑。具体来看,2024年兴业消金实现营收100.67亿元,同比减少9.91%;净利润4.3亿元,同比减少76.82%。截至2024年末,兴业消金总资产821.22亿元,较上年末减少5.12%。此外,中银消金虽总资产实现同比上升6.53%,但仅实现净利润0.45亿元,同比下降91.62%,创近5年来“新低”。


  相较之下,中邮消金、海尔消金、哈银消金等中小机构则实现业绩普遍上涨。邮储银行披露的数据显示,中邮消金2024年实现营收75.41亿元,同比增长8.47%;净利润8.04亿元,同比增长54.02%。截至2024年底,中邮消金总资产672.2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5.47%。红星美凯龙财报显示,2024年海尔消金实现营收31.69亿元,同比增长27.32%;净利润4.45亿元,同比增长21.92%。截至2024年底,海尔消金总资产293.48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1.73%。根据建设银行财报披露,建信消金2024年实现净利润0.1亿元,同比上涨115.38%。截至2024年末,建信消金总资产125.73亿元,较上年末增长72.04%。


  此外,宁银消金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29.9亿元,同比增长65.96%;净利润3.03亿元,同比增幅达50.17%。哈银消金总资产增长14.01%,营收增长13.46%,净利润增长11.03%。小米消金总资产增长32.07%,净利润增长51.32%。湖北消金总资产增长34.59%,净利润增长24.60%。


  相较于2023年,2024年消费金融行业整体盈利水平有所下滑。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中国消费金融公司发展报告(2024)》显示,2023年,我国消费金融行业整体资产规模和贷款余额双双强势突破万亿元大关,分别达12087亿元和11534亿元,同比增速分别达到36.7%和38.2%。另据中国银行业协会消费金融专业委员会披露的数据,2024年全行业净利润增速预计将回落。据悉,这是行业发展十余年来首次出现如此大范围的业绩回调。


  有业内分析认为,业绩分化现象的背后,反映了消费金融行业正从规模扩张向质量竞争转型的深层变革,意味着过去依靠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


  资产质量


  呈下滑趋势,“地板价”清不良


  公开数据显示,在净利润走低的同时,“头部”消金公司的资产质量也呈现下滑趋势。从2024年披露的信用评级报告可以发现,2021年至2023年,招联、兴业和中银三家消费金融公司的资产质量都有下降趋势。招联金融与兴业消费金融的不良贷款率连续2年上涨,中银消费金融不良贷款率则在2023年年末突破3%,较上一年增长0.67个百分点。中银消金更因内控问题在2024年连收两张罚单,合计被处罚140万元,涉及“员工行为管理、催收不当”等问题。


  为降低不良率符合监管要求,消金公司密集开展不良资产的出清工作。据银登中心官网最新公告,4月14日,招联消费金融一日披露两期个人不良贷款(个人消费贷款)转让项目转让公告,分别为2025年第6期和第7期,两期合计转让不良资产总额达到17.49亿元。包括招联消费金融最新发布的两期不良资产转让项目在内,2025年4月以来,已有6家消费金融公司挂牌9期不良资产转让项目。除招联消费金融外,捷信消费金融、南银法巴消费金融本月也披露了两期转让项目,幸福消费金融、平安消费金融以及金美信消费金融等机构则各有一期。


  放长时间线来看,2025年以来,已有10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甩卖”不良资产。如果将时间线拉得更长一些,去年开始消金公司就加快了处置不良资产的步伐。银登中心披露的不良贷款转让试点业务统计显示,2024年,消费金融公司的不良贷款转让成交规模合计达414.4亿元。同时,业内认为,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内,消费金融公司不良贷款转让的动作仍将持续。


  从挂牌转让价格来看,消金公司的不良资产包起拍价格不断走低,部分已接近“地板价”。例如,兴业消金2025年第一期1.02亿元的不良资产包,起拍价为457万元,约为0.4折。再例如,捷信消费金融发布2025年第1期个人不良贷款转让项目公告,项目竞价起始价为2150万元,约为未偿本息总额的0.3折。而幸福消费金融转让1.14亿元不良贷款,标的起拍价仅为168万元,转让折扣低至0.15折。


  关于消费金融公司加速不良资产出清的原因,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表示,这主要是为了提升资产质量,降低风险,减少对资本金的占用。通过出清不良资产,消费金融公司可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服务客户的能力,从而更好地满足监管要求。


  突围之举


  密集增资补血,频繁人事变动


  在密集出清不良资产的同时,消金公司开年以来还呈现出人事变动频繁的态势。


  4月11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青岛监管局发布公示,正式批复韩祥永海尔消费金融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主持工作)任职资格。据记者不完全统计,2025开年以来,已有建信消费金融、平安消费金融、海尔消费金融、北银消费金融、厦门金美信消费金融和招联消费金融的高管发生变动,涉及董事长、董事、副总经理及首席风险官等多个关键岗位。此外,2024年3月21日,上海金融监管局核准高维斌中银消费金融董事长的任职资格;2024年4月9日,深圳金融监管局核准陈忠岳招联金融董事、董事长的任职资格;2024年4月26日,福建金融监管局核准戴叙贤兴业消费金融董事长的任职资格。素喜智研高级研究员苏筱芮表示,后续持牌消费金融公司高管变动还将频繁出现。


  频繁的人事变动,除了反映出行业的快速发展态势,也揭示了消金机构在战略转型、人才引进以及行业竞争中所面临多重挑战。业内专家表示,消费金融公司高层的调整往往映射出公司的内在变革与外部竞争态势的交织影响。


  与人事变动一样频繁的,还有增资补血。2024年3月,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修订发布的《消费金融公司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10亿元人民币。为向合规靠拢,消金公司纷纷增资补血。比如,今年1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宁波监管局发布的批复显示,同意宁银消金增资至36亿元;同样在1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四川监管局发布的批复显示,同意唯品富邦消金注册资本由5亿元增加至10亿元;今年3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北京监管局发布中信消金变更注册资本的批复,同意该公司增加注册资本3亿元人民币,注资由7亿元变更为10亿元。据统计,目前注册资本尚未达到标准的消金公司还有6家,分别是北银消金、幸福消金、蒙商消金、厦门金美信消金、晋商消金、盛银消金。


  合规问题


  10家公司,收了11张罚单


  消金公司无论是密集出清不良资产,还是纷纷增资补血,都包含着向合规靠拢的意图。随着业务的快速扩张,消费金融潜在的风险和问题也逐渐暴露。在黑猫投诉平台上,众多消费金融产品的消费者纷纷投诉称,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遭遇了个人信息泄露、利率或费用未明确告知、合同中存在隐藏条款,以及暴力催收或骚扰催收等问题。4月22日,记者登录黑猫投诉平台发现,共有242104条投诉包含搜索词“消费金融”。而在监管趋严态势下,不少消金公司已因违规被处罚。


  1月中旬,锦程消金因部分贷款业务违规收取息费、与第三方平台信贷合作业务不审慎等三项违规,被罚款75万元;时任副总经理的陈炳国被警告并罚款12万元。2月中旬,蒙商消费金融有限公司因个人不良信息报送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前未履行告知义务等两项违法行为,被罚83万元。3月底,蚂蚁消金因存在委外催收管理不到位等违规问题,被罚款140万元。4月7日,中邮消费金融有限公司因未充分披露合作类产品信息、贷后管理不到位等,被罚款合计85万元。


  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有10家消费金融公司收到了11张监管罚单,合计被罚款1042万元(含相关责任人被罚),处罚的重点领域包括合作机构管理不审慎、贷前贷后管理不到位等。


  未来走向


  更高门槛更强合规更重风控


  4月3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明确提出,自2025年10月1日起,互联网助贷业务将全面纳入规范体系。业内人士认为,新规的落地将重塑助贷业务生态,促使行业向更高门槛、更强合规、更重风控的方向发展。对于消费金融公司而言,这既是严峻的挑战,也是筛选与整合资源、实现转型升级的新机遇。


  至于未来消金发展的方向,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金融机构需进一步平衡规模扩张与风险防控,深化金融科技应用,同时加强与政府、企业的联动,共同构建促进消费的长效机制,实现金融动能与消费升级的良性互动。


  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武泽伟则表示,对于消费金融来说,最重要的无非是资产规模、净息差和不良率,对应到业务上就是如何获客和控制风险。现在最重要的还是通过技术赋能业务,利用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来实现低成本批量获客、嵌入消费场景做定制化产品、实时跟踪和监督客户违约风险,从而保证企业能够实现长久和持续的发展。


  展望2025年,素喜智研高级研究员苏筱芮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以及市场环境不断优化的背景下,消费金融迎来了结构性发展机遇。消费金融公司需要敏锐洞察市场变化,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精准定位发展方向。


  (大众新闻·半岛新闻记者 文鸿飞)


责任编辑:高冉

消费金融

业绩

免责声明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


  • 版权所有 发现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