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图片加载失败
  2. 发现网>旅游 > 正文
走进元好问故居
2020-04-08 11:43:38
文章来源
环球网

元好问,文章独步天下三十年。他博大精深的文化成就和历史贡献至今受到国内外人们的深切敬仰。

  

  元好问故居位于山西忻州西张乡韩岩村,这里是研究元好问思想和学习精神、及实地感受的重要场所。院落四周用三米多高的砖框土坯墙围成方形,向南开启的拱形砖砌大门上方镶嵌着晚清名臣徐继畲题写的“野史亭”。步入后,在中轴线上一条正对大门由碎石铺就的近二十米宽的笔直甬道的尽头,是一个巍然耸立高达十二米的石基木身攒山顶房屋式六角亭,便是先生主持修建、后世又多次复建或修葺的野史亭。

  

  亭子设计奇特,构筑精巧,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整体用六根木柱支撑,亭内正壁是元好问石刻画像,左右两边是遗山墨迹,或楷或草,颇具功力。亭的正面是双开木门,东南、西南两个侧立面为木格窗棂,另外三面墙体以青砖砌到亭顶,从而形成一个特殊的房屋。先生的宿处位于亭子背后一片菜地的最北面。正厅为悬山式建筑,屋内安放着刷过金粉的元好问石膏坐像,东西厢房为硬山式建筑。传说先生正是在野史亭编纂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文献《中州集》和《壬辰杂编》,此亭决非一间休闲之所,它是先生许多文化鸿篇的诞生之处,也是数度游走他乡回归故里后的唯一栖居地。

  

  进入陵园,林木遮荫,松柏夹道,莳花竞放,一派古朴肃穆的氛围。元墓建在亭的正西,通道两边对称排列着石翁、石羊、石虎,里面为棚顶式享堂三楹,右有石碑三道,正中为墓丘。迎面立有一块汉白玉方碑,上书醒目的大字“元好问墓”。再向前走百余步,一个砖砌的拱形大门突现眼前,门额上书以“元墓”两个大字,系清朝乾隆年间忻州知州汪本直的手迹。进入大门,立在元墓正中央的,是一通三尺短碑,上书“诗人元遗山之墓”七个明体字,系先生弟子按照先生生前所瞩,买石刻之。元墓并不是一人之墓,而是祖坟,里面埋葬着他的曾祖父、祖父、父亲、养父、长子、长孙及其配偶,且这七座墓冢奇异地呈现出北斗星状。墓的一侧,碑碣林立,详细记载着先生的生平大业,政绩功勋。诗文石刻具有石刻艺术特征,均为珍贵的遗产。

  

  元好问的诗篇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国破家亡的现实,具有诗史的意义。众多诗词里在百姓中流传最广的还是《摸鱼儿》,即后人所称的《雁丘词》:“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那是他赴并州赶考,在汾河滩遇到一位捕雁人。捕雁人讲:今早捕到一只雁,已死,另一只本已逃出罗网,竟悲鸣不肯去,后来撞到地上自杀了。他在万千感慨中,写下了此诗,并向捕雁人买了这忠贞之雁,把它们合葬在汾水岸边,堆起石头作标志,称之为“雁丘”(今为太原汾河公园的一处景点)。

  

  仅一阕《摸鱼儿·雁丘词》,足以让天地动容,令山川悲绝。他是名副其实的金元泰斗,站在历史巅峰的千秋文宗,在各个领域都有卓越建树,为后人留下了一座精神富矿。时光虽然将他淹没在长河中,但他的诗文、著作、品格至今闪烁着灿烂的光辉,正如野史亭柱联所云:撰述辔龙门涑水,憩幽窗疏雨,采樜不遗,金元一代留文献。诗歌嫓山谷东坡,值沧海横流,宗工无愧,风格千秋著典型。今天我们挖掘研究元好问,就是要进一步传承和弘扬其民本精神,从优秀的历史文化中汲取营养充实力量,形成共同的思想基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文:米广弘 文化学者)


责任编辑:刘利香

元好问故居,野史亭,陵园

免责声明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


  • 版权所有 发现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