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图片加载失败
  2. 发现网>旅游 > 正文
梅州的味道
2020-12-03 08:44:11
文章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 刘发为文/图

  

  梅州,有“世界客都”之美誉,小城不大,位于广东东北部,地处粤、闽、赣三省交界处,两晋至明清时期,中原战乱不断,这里成为北人南下避乱、安居乐业的福地,日益繁荣。

  

  一路上,我想象着客家先民南迁的场景,时光似乎也在这里停留了下来。这一场客家文化之旅,注定不同寻常。

  

俯瞰梅州城

  

  绿水青山风光好

  

  飞机在梅州上空准备降落的时候,透过舷窗,我看到外面已是一片绿色生机。相比于北方的雪白,南方的绿色总能给冬季增添不一样的感觉。

  

  走出机场,温暖的空气扑面而来,送来一股清新的气息,我想,这气息定是从周围的青山而来,又融入了市井的烟火。

  

  到梅州的第一个夜晚,我独自行走在梅江畔,江水氤氲了空气,钻进鼻子里的味道竟有些悠远。这味道,像是梅江从源头风尘仆仆带来的,又有一种浓厚的文化气息。

  

  在梅州的几天,我一直在寻找,这种味道究竟是什么。

  

  站在客天下景区的高地之上,可以俯瞰整个梅州城。这是一座被青山包围、被江水浇灌的城市,绿色,是这座城市的底色。青草托清风捎来的香味,让我不由自主闭上眼睛尽情呼吸。

  

  身在绿水青山之中,于老城区择一店而坐,最不能错过的当属客家美食。

  

  由于客家先民跨地域的迁徙和融合,客家饮食文化呈现多元形态,主要以南方习惯为主,兼容北方汉族习俗,其中最有特殊的是酿菜及粄类食品。

  

  酿豆腐便是客家菜中的重要成员,豆腐包着肉馅,一碗下肚,似乎吃到了南北融合的味道。店家用客家话招呼着客人,我们坐在骑楼之下,旁边便是来来往往的行人。

  

  客家话听起来很柔和,当地人又叫“客家言”,它是汉语的八大方言之一。客家话语音与中原古汉语音韵相符,所以又被称为“中原古音的活化石”。

  

  宋代以来,大量客家人聚居于岭南山地,在与土著文化交融中,语言形态发生了变化。客家方言形成于闽西和赣东南,成熟、定型于梅州,当地人告诉我,耳边听到的梅县话便是客家标准话。

  

  客家是汉族的一个独立民系,客家话是客家民系的“族群记忆”,也难怪有客家家训:“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

  

  客家围龙屋

  

  围龙屋内文化传

  

  围龙屋,是客家人的骄傲,它不仅仅是一座座建筑,更是客家人耕读传家的立身之所。

  

  围龙屋的主体是堂屋,它是二堂二横、三堂二横的扩展。堂屋的后面有半月形的围屋,与两边横屋的顶端相接,将正屋围在中间。从一个围龙屋的规模大小,便能清楚地知道这个家族的大小。

  

  围龙屋多依山而建,整座屋宇跨在山坡与平地之间,形成前低后高、两边低中间高的双拱曲线。屋宇层层叠叠,从屋后最高处向前看,是一片开阔的前景。从高处向下看,前面是半月形池塘,后面是围龙屋,两个半圆相合,包围了正屋,形成一个圆形的整体。

  

  傍晚,我走在梅州的围龙屋中,与这座百年之前的建筑深情对话。当地人告诉我,这围龙屋不仅是一处可以居住的场所,还是客家历史文化的宝库。在围龙屋中轴线上的上堂,供奉着祖先的牌位,这正是儒家孝悌、仁爱观念的体现。围龙屋的门联和堂联,也凝聚着客家文化的精华,不同家族各具特色的楹联,激励着一代代后人奋勇拼搏。

  

  围龙屋并不是一开始就如现在这般样子,它的变迁也折射出当地的发展脉络。

  

  早年迁居梅州的客家先民,生活在“三不管”地带,社会环境恶劣。为了求得生存之机,他们保持聚族而居的生活方式,修建了具有防御性的围屋。围屋既为一个家族的所有成员提供住所,又在遇到动乱时,能够保护家族成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只要将大门一关,围屋就成了一座易守难攻的堡垒。

  

  随着梅州的社会环境大大改善,当地的客家人对传统民居进行了优化改造,建成了半开放式的围龙屋民居。

  

  每个客家围龙屋的居民,大都是一个姓氏,由开基祖一直往下传,随着子孙的繁衍,不断扩大或新建。

  

  客家脚步走四方

  

  虽然当地人一再感慨,这里的节奏慢,笑称梅州人很懒,但是,当我走过了许多地方之后再来回味,才体会到,正是这种慢孕育了梅州人坚韧的性格。

  

  千百年间,南下的北人与梅州土著相互交融,和睦共生。在长途跋涉的迁徙中,客家民系不断淬炼自己,非但没有衰落,反而创造了灿烂的客家文化。尽管如此,客家人的脚步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又以梅州为支点,走向了全世界。

  

  曾经,为了讨生活,梅州人下南洋到海外打拼。至今,梅州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达700多万,许多客家人在海外闯出了一片新天地,这里也成为了全国重点侨乡之一,也是港澳台同胞的重要祖籍地之一,更成为客家人的心灵家园。

  

  我在叶帅纪念园里看到,叶剑英元帅的父亲曾往来于梅州和南洋之间,成为外出游子与家乡联系的纽带。

  

  客家人走得再远,都没有忘记自己的家乡。客家人极为重视有关祖籍地、迁居地及繁衍发展地的记忆及展示,这从大量反映出身世系的家谱族谱、郡望堂号、门楣楹联等中可见一斑。

  

  客家这些深厚的文化,独特的民俗风情,传奇的迁徙历史,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

  

  勤劳的客家人,一直在路上。在广东中国客家博物馆中,那幅巨大的客家人迁徙地图上,有生活的酸甜苦辣,也有客家人的勇往直前。


责任编辑:孙琪

梅州

客家

免责声明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


  • 版权所有 发现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