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名家现身旅游景区演绎经典桥段,游客置身山水与庭院间一览鲜活观戏体验;一曲歌罢,余韵袅袅,不少与戏曲初逢的观众也不禁为中国戏曲古典含蓄的美而喝彩……
近年来,戏曲演员在旅游景区打造驻场演出品牌成为梨园行吸引更多受众的新尝试。旅游景区的流量能否带火传统戏曲?传统戏曲在与旅游市场需求接轨时该如何把握创新的尺度?面对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趋势,这些问题在不断考验着戏曲从业者们。
文旅融合或成戏曲保护新方式
随着社会变迁,戏曲艺术的式微已成不可避免的现实。相关部门2017年底发布的中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显示,截至2015年8月31日,中国共有348个戏曲剧种;30余年间,已有24个剧种消亡,17个剧种未完全消亡。
云南省京剧院副院长、小生名家朱福表示,京剧院过去排演传统剧目的机会并不多,尽管每次演出的票价只有几十元,但真正愿意买票走进剧场看戏的观众寥寥,“必须采取创新的手段培养戏曲的观众群体。”
2018年,云南省京剧院与云南优剧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开始新的尝试。二者联合打造了昆曲《牡丹亭》全本·精华版演出项目,并进驻位于昆明旅游打卡地——老街附近的马家大院古宅。截至目前,该剧目已上演39场。
相较昆曲、京剧,广西的桂剧略显小众。然而桂林市戏剧创作研究院于2017年在位于两江四湖景区内的小剧场打造了《桂林有戏》演出项目,在一个多小时内集中向观众展示《打棍出箱》《人面桃花》等桂剧经典剧目中最精彩的片段。该剧仅2019年就上演了200余场。
云南优剧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小菜表示,目前全国多处庭院、园林景区均在探索与戏曲团体合作,“这种探索也许会成为保护戏曲文化的新方式。”
景区流量带火传统戏曲
记者近日在昆曲《牡丹亭》全本·精华版演出现场看到,昆明马家大院两层楼数百个座位几乎坐满观众,叫好声、鼓掌声不断。
“相比于普通剧场,马家大院地处昆明人流密集的旅游商业街,而大院景区内古色古香的建筑也与《牡丹亭》所呈现的意境相得益彰,这些都是这出戏几乎场场爆满的重要原因。” 赵小菜说。
大二学生郑思齐2019年在陪来昆明旅游的朋友逛老街时无意发现了《牡丹亭》的演出海报,如今这场演出她已经看了整整4遍。“只要有亲戚朋友来昆明旅游,我都会带他们来看,他们之前没看过戏,但也会被戏曲的美吸引。”
“不少人不喜欢戏曲是因为他们没有机会真正去剧场看一场戏,在景区演戏就会给他们提供第一次和戏曲接触的机会。”桂林市戏剧创作研究院副院长周强说。“不少观众在景区看了《桂林有戏》后就喜欢上了桂剧,进而去看我们在别处其他剧目的演出。”
在旅游景区打造驻场戏曲演出不仅让游客拥有了欣赏传统戏曲的机会,频繁的演出场次也赋予了参加演出的戏曲演员更多的舞台经验。
“过去我们年轻演员一年也不见得能演上几出大戏,而《桂林有戏》几乎周周都演。”桂林市戏剧创作研究院桂剧演员队队长刘淑娟说,不少参加演出的年轻演员渐渐学会了自己扮戏,台上的状态也更加放松。
与旅游市场接轨要把握好尺度
依托旅游市场,不少传统戏曲剧目被搬上舞台。但也有不少团体为了在景区吸引游客,对传统剧目进行了大胆的删改,甚至将说唱、街舞等诸多潮流元素引入传统戏曲。如何在与旅游市场需求接轨时把握创新尺度?尝到文旅融合发展甜头的戏曲从业者们有着自己的思考。
为了适应现代人的审美节奏和游客的实际时间安排,昆明马家大院上演的昆曲《牡丹亭》在全本基础上进行了大幅删改,将全本五十五回缩减到游园惊梦、寻梦、离魂、拾画叫画、幽媾、回生共六回,把演出时间控制在2小时内。
“虽然我们为了实际需要将演出时间大幅缩短了,但故事情节依然完整,最经典的唱段也都被保留,我们演员的每一个动作、眼神都经过精心的打磨。”朱福说。
“我们不唯市场,更不能被市场绑架。”周强表示,《桂林有戏》并没有使用夸张的现代声光电效果来吸引游客,而是依然坚持本色,让观众体验到中国戏曲含蓄的美。
桂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非遗部部长刘辉说:“旅游市场给戏曲的发展带来了机会,但这是把‘双刃剑’,戏曲演员仍应该坚持自己的审美,把握好面向市场创新发展的尺度。”(记者 陈倩慈 邹学冕)
戏曲
传承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