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驻新西兰特约记者 王淼】《环球时报》记者生活的新西兰最大城市奥克兰,可以说就建在一个又一个的“火山口”上。在14万年的时间里,不断发生的火山喷发在奥克兰地区形成了53个火山锥。每个火山锥都是一个从地底深处喷涌而上的岩浆气泡形成的山体。无论是欧洲殖民者命名的伊甸山,还是毛利人的圣地“一树山”,本质都是火山锥。在欧洲移民来到新西兰之前,毛利人称呼伊甸山为“芒格法奥”,意思是长着高大乔木的大山。三个排成一线的火山口造成伊甸山底部呈椭圆形。冷却的熔岩覆盖面积达到5.6平方公里,“气泡”中蕴含的熔岩足以填充3.2万个奥运标准游泳池。在新西兰各地,毛利人都有在火山锥建立“要塞”的习俗。这种要塞既是军事上居高临下的战略要地,同时富含营养的火山土壤适合耕种,毛利人就在这里修建梯田和地窖。记者在伊甸山脚下居住过多年,沿着盘山小道攀爬其上,可以俯瞰整个奥克兰市区和港湾。在天气晴朗的日子,白天可以远眺往来如织的船舶,夜晚这里则是观星的极佳场所。
正在喷发的怀特岛火山
在中国人的传统概念中,火山让人避之唯恐不及。然而,新西兰的火山却是“风水宝地”,不仅原住民毛利人在过去1000年中习惯于生活在覆盖绿草的休眠火山上,就是在21世纪的今天,建在火山山腰和山脚的房屋也是身价倍增。除此之外,新西兰人还就地取材,将火山石作为建筑材料用于房屋和围墙的建设。坚固的火山石垒起来的地基和围墙是新西兰传统建筑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火山石甚至成为显示一座房屋“身价”的标志。不过,由于过于坚硬,在火山石上钻孔做地基,或者切割火山石堆垒围墙,也是建筑工人们最头疼的建造环节之一。
火山,在汪洋大海中为南太平洋地区的岛国居民们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土地资源。同时,富含各种营养物质的火山灰令当地的植被生长茂盛,为人们采集和种植水果蔬菜创造了条件。可以说,没有火山喷发,就没有丰富多彩的南太平洋岛国文化。不过,火山喷发在当地人心目中依然是“恐惧”与“邪恶力量”的象征。2016年,迪士尼公司出品的第一部以南太平洋为故事背景的动画片《莫阿娜》中,主要场景均取自夏威夷的火山岛,主要反派也正是火山恶魔。可见,火山在当地文化中具有鲜明的对立色彩,休眠中的火山是孕育生命的象征,喷发中的火山与岩浆则是令人生畏的猛兽。
正是由于火山喷发以及其引起的海啸与地震频发,南太平洋岛国对火山灾害的预警与教育都格外重视。记者在新西兰生活的十几年里,不止一次在手机上收到有关地震和火山喷发引起海啸的警报。嘟嘟的警笛声和预告海啸抵达的时间第一时间提醒人们远离海滩和港口,前往高地避险。在奥克兰最大的博物馆——战争纪念馆,专门有一个火山和地震大厅,介绍火山形成的历史与喷发可能带来的灾害。
学校也有教授火山喷发与海啸避险知识的课程。记者的孩子在小学入学时,老师首先介绍的就是“健康与安全”规定,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在火山喷发、地震和海啸发生时,紧急避险的集合地点与安全路线。小学一年级老师已经讲解了有关熔岩的高温、有毒气体等危害,让学生们从小就建立起对火山喷发潜在危险的认知。在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的带动下,南太平洋多个岛国也相继建立火山喷发、地震和海啸的研究与预警机构,并在学校教授相关知识与避险经验。
火山
新西兰
风水宝地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