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尹婕《人民日报海外版》(2023年02月08日第12版)
上海枫泾古镇,游客乘船游玩。鲍赣生摄(人民图片)
春节假期虽已结束,旅游消费热度不减。目前,一些热门旅游目的地的机票、酒店等产品价格下降,热门旅游景区客流量较春节假期明显减少,且部分景区门票优惠政策仍在有效期内,令不少游客选择错峰出游。此外,人们旅游消费热情上涨,已有游客着手规划“五一”小长假的出行。
“春风”已至,旅游业加速回暖。如何抓住这一契机,更好地满足游客需求,不断推动旅游业创新发展,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企业需重点发力。
满足深度游需求
乘着旅游复苏的“东风”,提升旅游市场活力,许多地方正为新一年旅游业发展谋划方向。
上海正加快建设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如何增强当地旅游产品内涵、吸引游客“一来再来”,成为需突破的重点。对一些游客而言,最吸引他们的不一定是外滩、东方明珠,反而可能是街角一家店里的上海小吃,或是骑车穿行老弄堂的独特体验。然而,上海的城市深度游开发力度尚显不足,部分旅行社提供的上海游行程与多年前相差无几,无法满足游客的新需求。上海市人大代表陈娟玲指出,上海的街区生活、老字号、历史保护建筑等都是外来游客感兴趣的看点,应当开发出更有“烟火气”的深度旅游线路。
受疫情影响,人们的旅游观念和出行方式已悄然改变,更加注重旅游体验。因而,旅游业的复苏绝不等同于回到过去,而应当结合游客新需求重塑产业。“‘人山人海吃红利,圈山圈水收门票’的时代已经过去,‘走马观光逛景点,扎店购物吃回佣’的模式更不可能让旅游业重回黄金时代。”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指出。
香港旅游发展局中国内地区域总监鲁昭仪介绍,为吸引内地游客游香港,将推出独具香港本土文化特色的深度游产品。
做精“多元化”文章
春节假期,湖南长沙黄兴南路步行街成了最火热的商圈。据微信公众号“长沙发布”,除夕至大年初三,黄兴南路步行街累计客流量同比去年春节增长40%。老字号新国潮嘉年华、网红地标打卡地、吸引年轻人的IP形象和消费场景等,为游客提供了“多元化”体验。游客的需求正成为影响旅游业发展方向的重要因素。
“当旅游成为生活方式,我们不仅要关注游客在异地的生活,也要关注本地人的休闲生活。”戴斌指出,除了景区、度假区,旅游的空间早已延展到公共文化场馆、历史文化街区、商业休闲中心等,旅行者开始在游客和市民的身份之间快速切换,全面融入目的地生活,旅游目的地应当着力构建主客共享的美好生活新空间。
随着文旅融合的不断推进,人们日益看重旅游中的文化内涵。春节假期,英歌舞、社火、秧歌等传统文化活动不仅吸引大量本地人观看、参与,许多外地游客还专程前往当地体验。2月4日,江苏游客刘珍赶到广东省普宁市,现场观看英歌舞表演。伴随铿锵锣鼓,数十名“梁山好汉”出场,双手执棒槌上下左右相互击打起舞,呈现出梁山英雄好汉的壮志豪情。
“未来的旅游目的地也一定是文化高地,没有文化吸引力的城市和乡村无法建成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并持续吸引外来游客到访。”戴斌指出,从旅游发展的角度来看,可触可感可体验的文化才是游客需要的文化。
调和好“冷热不均”
过去,热门旅游目的地与冷门旅游目的地、旺季与淡季总会形成客流两极分化的局面。热门旅游目的地游客扎堆,旅游体验感不佳,而热度不高的旅游目的地则可能面临“门可罗雀”的尴尬处境。
如今,这一局面有了明显改变。同程旅行数据显示,春节假期,佛山、惠州的酒店预订量比2022年同期上升均超过10倍;去哪儿平台上,湛江、揭阳、泉州等小众旅游目的地春节期间的机票预订量均已超过2019年同期。其中,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城市——泉州,被众多网友评为“最值得去的小众旅游城市”。
一方面,海南、云南等传统热门旅游目的地火爆依旧;另一方面,不少小众城市成为出游新选择,多元化旅游消费趋势日渐形成。人们将目光投向消费低、体验感更好的小众目的地,这与近年来各地持续推进全域旅游建设密不可分。交通便利、住宿条件改善、休闲设施增多,小众旅游目的地对游客的吸引力不断增强。
此外,各地旅游主管部门也频频出招,引导游客分流。例如,上海推出超过500项新春文旅活动,引导半数游客前往当地文旅新空间游玩消费,避免传统热门景区游客扎堆;重庆的中心城区、渝东北、渝东南分别推出观光休闲演艺游、三峡人文风光游、民俗康养生态游,各有侧重,既有利于差异化发展,也能均衡客流。不少旅游平台还推出当地向导服务,由资深旅行者带队,带领游客前往更多传统旅游行程中未涉及的点位,感受当地特色文化,体验“当一天本地人”。
旅游业
求新变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