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益于愈发发达的高铁网络,北京与天津、廊坊之间,苏州与上海之间,广州与深圳之间都出现了不少体验“双城记”的“候鸟”。有分析指出,通过这种方式,中国持续促进充满活力的经济区域融合发展,并不断辐射、带动更多地方。视觉中国供图
为进一步方便偏远地区的人们搭乘民航出行,在脱贫攻坚战中充分发挥“空中优势”,中国民航的短途运输服务范围持续扩大。截至目前,内蒙古、云南、青海等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已开通52条短途运输航线,运送旅客近4万人。
在2020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无人驾驶体验项目吸引了不少与会者参与,这也是“科技冬奥专项”成果首次对外集中亮相。
得益于全球首个商业搭载5G技术的IMC智能模块标准架构,ARCFOX极狐αT搭载的芯片算力高达每秒352万亿次,这为今后实现L3乃至L4级以上的自动驾驶做好了技术准备。
无论是顺风车还是共享汽车,其合规性问题、安全性问题和盈利问题都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加以解决。过去6年,通过凤凰云平台、智慧码、车机端智慧出行系统等创新手段, 嘀嗒出行帮助传统出租车行业打通各方数据,让行业管理进入到更及时、更高效和更精细的数字化时代。图为嘀嗒出行为各地管理部门提供的城市出租车大数据平台。
一汽-大众佛山工厂MEB下线现场。在全新电气架构的支持下,MEB可以让高级辅助驾驶系统、智能交互灯光、OTA在线升级等智能网联功能的价格“更亲民”。
据介绍,目前国内229座机场和主要航空公司都已经实现了“无纸化”出行。在迈向“十四五”的过程中,方便人们乘机出行的机场“智能黑科技”只是中国民航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从越来越密集的航线图,到越来越发达的高铁网络,越来越多的中小城市和越来越多的人们搭上了“交通强国、智慧出行”的“顺风车”。与此同时,以“自动驾驶、共享化、电动化和智能网联化”为代表的汽车“新四化”正在掀起一场百年难遇的科技革命,而中国正是这场伟大变革的策源地和领跑者。
----------------
铁路运营的总里程将达到14.6万公里,覆盖99%的2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其中高铁运营里程大约3.8万公里,居世界第一位;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同样位居世界第一位,覆盖了98.6%的2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和地级行政中心;241座民用机场覆盖了92%的地级市……
这是不久前交通运输部、国家铁路局和中国民用航空局晒出的“十三五”成绩单。5年弹指一挥间,这样一组曾经只是梦想的数据即将成为现实。站在“十四五”规划编制之年的时间节点上,人们有理由对未来5年的智能出行梦抱有更多期待。
今年中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十四五”期间,出行的发展离不开青年人才的智慧和贡献,而青年人的成长也需要一个更加安全、智能、便捷的“出行梦”。
自动驾驶让驾车出行“更安逸”
在北京冬奥组委办公区的驻地——首钢园区自动驾驶服务示范区,打卡无人驾驶汽车正在成为不少游客的新选择。在这座充满后现代工业气息的百年钢厂内,十几辆无人驾驶汽车熟练地完成掉头、避让、停车、入库等一系列操作。而在2022年的北京冬奥会上,这个数字将扩充到一百余辆,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科技发展水平的一扇新窗口。
2018年8月,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接受了北京市科委委托,组建校企政府联合技术团队,开发面向冬奥会服务的L4级智能汽车,并研究为首钢园区全天候多车型自动驾驶技术开发提供技术保障(以下简称“科技冬奥专项”)。
“科技冬奥专项主要研究L4级自动驾驶技术,面向冬奥会开发7个车型智能汽车,研究满足L4级自动驾驶需求的智慧道路及基础设施的建设,并以冬奥会为目标开展示范应用验证。”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教授杨殿阁介绍,这将是国内首次全面推动自动驾驶技术的产业化落地。
北京冬奥会上的无人驾驶展示令人期待,而在“十三五”时期,得益于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的快速发展,不同阶段的自动驾驶汽车正以出乎意料的速度驶入人们的生活。
“现在无论是开车还是乘车,都比以往要更加方便了。”去年,刚刚换了第二辆车的北京小伙卢秉扬告诉记者,他入手的车型10万元出头,尽管价格很亲民,但该有的辅助驾驶和智能网联配置却“一样不少”。
“以往每天上下班时,堵车总是很闹心。在拥堵的车流里走走停停,起步、刹车往往要时刻小心,开起来很费劲儿。”卢秉扬掰着指头说,如今,新车搭载的并线辅助、偏离预警、车道保持辅助以及集成式自适应巡航等L2级辅助驾驶功能让车辆更加智能,驾驶起来也轻松不少,“堵车再也不闹心了”。
通过无人驾驶物流车取快递,打上一辆无人驾驶出租车,以及L4、L5级自动驾驶汽车开启测试,作为一名汽车发烧友,电视新闻中不断出现的自动驾驶黑科技让卢秉扬心里直痒痒。他憧憬着,在不久的将来,驾车出行时可以彻底解放双手双脚,完全颠覆出行体验。
事实上,在日新月异的国内汽车市场,自动驾驶新技术落地的速度远超想象,为不少像卢秉扬一样的消费者带来全新的出行体验。
“历经了‘十三五’的发展,目前,L1级辅助驾驶功能基本成为车辆标配,而搭载L2级部分自动化功能的汽车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主流的汽车品牌都推出了相关车型,极大提高了驾驶的舒适性。”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一汽-大众大众品牌未来业务发展部总监白志强认为,在“十三五”时期,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让出行更有“幸福感”。
国际数据资讯公司IDC发布的《全球智能网联汽车预测报告》显示,2019年全球智能网联汽车出货量高达5110万辆,与2018年相比增长了45.4%。IDC预计称,未来5年全球智能网联汽车的年出货量复合增长率为16.8%,市场空间巨大。
事实上,《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0-2035)》已经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比达到25%左右,而智能网联汽车新车销量占比达到30%。
“无论是语音操控车辆开启开闭天窗,还是远程操控家中的智能家居,智能网联都能让人们的驾车出行更安逸。”白志强透露说,目前高尔夫、探岳、迈腾等主力车型均已搭载了智能车联网。从明年开始,一汽-大众大众品牌的所有车型将“100%前装车联网”。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看中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前景,由一汽-大众与大众中国合资成立的摩斯智联科技有限公司已经在去年3月成立。据悉,摩斯智联将为一汽-大众从2020年起生产的所有大众品牌车型提供数字化服务。这意味着,在智能网联汽车的研发上,一汽-大众“将指挥部放在了距离炮火最近的地方”。
自主创新的“顶层设计”正一步步实现
有业内人士认为,智能网联汽车的落地既为人们的出行生活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同时,“发展智能网联汽车”的目标更是指出了自主创新的航向。
“智能网联汽车是产业发展的战略高点,加快发展智能网联汽车已经成为主要汽车生产国的共识。”在近日举办的世界智能网联汽车新闻发布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副司长陈克龙介绍说,在各方的积极推动下,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发展已经取得积极进展,关键零部件技术水平快速提升,自动驾驶车型加快开发验证,智能道路和基础设施加快建设部署,载人载物测试示范应用广泛开展
在他看来,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的整体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保持同步。”
事实上,“十三五”期间,从传统汽车企业到互联网企业,再到以华为为代表的科技公司,在汽车智能化领域上演了一出出合纵连横、群雄逐鹿的大戏。
“无论是5G、V2X技术,还是高精地图、北斗卫星,在智能网联汽车上,中国已经形成了全产业链布局的能力。”白志强表示,这为制定“十四五”规划、继续发展智能网联汽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如果说,“十三五”期间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称得上是“技术飞速突破”,那么站在“十四五”即将启航的高度上,自动驾驶、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化则赋予了人们更多的想象空间。
“随着5G技术日趋成熟,5G与汽车的结合也是未来的大趋势。”作为华北理工大学车辆工程专业的在校大学生,滕怀钰一直保持着对智能网联汽车前沿技术的好奇心。
滕怀钰告诉记者,如今,在大学的学习中,不少传统的车辆工程专业学子已经将智能网联汽车的知识已经列为“必选项”。他相信,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的大规模应用,智慧城市、智能交通等将获得极大的发展,智能网联汽车将在更多场景有“用武之地”。
日前上市的ARCFOX极狐αT就凭借“堪比智能手机”的智能化程度吸引了这位95后大学生的注意力。
得益于全球首个商业搭载5G技术的IMC智能模块标准架构,这款高端智能电动车搭载的芯片算力高达每秒352万亿次,这为今后实现L3乃至L4级以上的自动驾驶做好了技术准备。
事实上,以5G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正闯入汽车朋友圈,成为“十四五”期间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的重要助推力。
今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科技部等11个部门联合正式发布《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以下简称《战略》),从这份被业内视为智能网联汽车发展“顶层设计”的文件中,不难一窥智能网联在“十四五”期间的发展路径与目标。
按照《战略》中的愿景规划,2025年,中国标准智能汽车的技术创新、产业动态、基础设施、法规标准、产品监管和网络安全体系基本形成。2030年-2050年,中国标准智能汽车体系全面建成,智能汽车充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
君强汽车咨询总经理刘雄分析称,目前,智能网联汽车在法律法规,降低成本以及提升消费者接受程度上仍有提升空间。他表示:“‘十四五’期间,智能网联汽车作为未来的智能移动终端,将迎来巨大的丰富多彩的应用场景,将带来智慧城市和智慧生活的新篇章。”
在不额外增加车辆的前提下打造共享出行
正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技术突破中,中国汽车业乃至整个大出行行业迎来了更加广阔的新天地。
除了公交车、地铁等公共交通外,由网约车、出租车与顺风车组成的四轮出行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日常出行工具之一。由于运营方式、平台特性等不同,网约车、出租车与顺风车形成了差异化竞争。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咨询公司(F&S)的调研报告,2019年,出租车、顺风车在整个四轮出行市场(出租车、网约车、顺风车)中的份额之和超过70%。而在网约车方面,目前已有190多家网约车平台公司获得了经营许可,网约车的日订单量突破2100万单。此外,在180多个城市投入运营的共享汽车也超过了20万辆。
F&S报告显示,2025年,中国四轮出行市场的交易总额有望突破万亿元大关,增长至11005亿元人民币。其中,顺风车将是增长最快的细分市场,而出租车在2025年的市场份额预计为53.9%左右,继续保持第一。
“我和同事们早已习惯了掏出手机就能打车,但感觉有时候还是会忽然供不应求。”在北京三里屯工作的王悦说,自己赶时间时会用通过滴滴、嘀嗒出行等App呼叫出租车或网约车,有时也会为了省钱打顺风车。“反正是各有利弊吧,总体来说还是希望它们今后都能变得更安全、更智能。”
“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人们选择四轮出行时永远都有三点核心诉求——更快、更便宜、更安全。因此,企业要在此基础上打造更好的服务和出行体验。”嘀嗒出行创始人兼CEO宋中杰告诉记者,在出行行业,无论是技术还是商业模式的创新,落脚点都必须是“让用户的出行体验更美好”。
过去6年,嘀嗒出行从服务和体验不足等消费痛点出发,以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赋能出租车和顺风车市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以共享色彩更浓的顺风车为例,嘀嗒出行今年9月1日公布的六周年成绩显示,过去6年,嘀嗒出行平台累计共享座位超24亿次,车主在30秒内累计接单超过1亿次,3分钟内接单超2亿次,峰值应答率已经超过70%。
“这意味着顺风车的即时性在不断加强,已经开始逐步大众化。从降低出行成本、提升通勤效率的角度出发,无论是乘客还是车主,主动参与顺风合乘的动力都会越来越大。同样的道理,出租车司机也希望通过提升营运效率来增加收入。”宋中杰坦言,在道路资源愈发紧张的背景下,为了进一步提升现有车辆的运输效能,应该想办法提升私家车和出租车的空座利用率。
据公安部统计数据,截至今年9月,全国机动车保有量已达3.65亿辆,其中汽车2.75亿辆;机动车驾驶人4.5亿人,其中汽车驾驶人4.1亿人。有专家预测称,到2025年,私家车保有量就将增长至3.2亿辆。
“家轿梦”的普及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人实现了小康,但也带来了交通拥堵的难题。但其实,由于行驶中的汽车座位利用率不足,城市“治堵”还有不少新选择。
F&S报告显示,目前国内私家车平均上座率不超过1.5人,大量闲置运力尚未得到利用。此外,2019年中国出租车的日空置率普遍在30%至40%之间,平均每天等待时间约为3小时。
“我们应当在尽量不增加额外供给的前提下,创造更多的运输效能,这样才能有效降低出行给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实现交通、城市、社会的和谐发展。”宋中杰表示,在“十四五”期间,尤其是在“新基建”的浪潮中,出租车市场也将加快数字化转型,不断提高车队的利用率并优化用户体验、升级行业服务标准。“这些都是出行产业的巨大机会。”
无独有偶,除了滴滴、美团、携程等从网约车切入的互联网企业,中国一汽、东风、长安乃至奔驰、奥迪等传统汽车企业也纷纷入局,组建了出行服务公司。
有人说,真正的共享出行必须是以不增加额外车辆供给为前提,通过技术模式创新提升现有运力。无论是顺风车还是共享汽车,都面临合规性问题、安全性问题和盈利问题“三大门槛”。
在嘀嗒出行技术副总裁段剑波看来,虽然它们都不是纯粹技术问题,但都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加以解决。
“例如大家十分关心的顺风车安全问题,今后在5G通信技术的赋能下,我们能够实现对车辆态势和车内状态的实时感知;而在现有基础上则可以通过车主行为画像、数据标记、数据风控和自动报警等技术功能来提升安全性。”段剑波表示,未来,出行平台都应该成为大数据公司和人工智能公司,“要成为这个领域的主流玩家,核心壁垒是将出行大数据用好的能力,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实力。总之一切都要靠技术的力量。”
“现在的年轻人对共享产品和服务明显抱有更加开放的态度。”王悦最近被一组数据预测所吸引:到2035年,将有18%的乘客里程是由按需共享的车辆所提供,主要是由自动驾驶的电动汽车完成。她认为,就像这些天引发争议的人脸识别技术一样,一切新技术和新商业模式都很难一蹴而就,“既需要有关部门加强监管,相关企业加强自律,也需要消费者擦亮眼睛、保持耐心。希望有一天,共享出行能让我们出发和回家的旅途不再那么拥堵。”
智能“黑科技”让繁忙的旅途更轻松
在搭乘民航、高铁出行时,这样便捷、智能化的出行体验也有不少。
“这次不仅不用纸质登机牌,连电子登机牌都省了!这快捷程度估计已经全球都领先吧?”尽管已经是每年几十次坐飞机出差的“空中飞人”,第一次来到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以下简称“大兴机场”)后,马博文还是惊讶地发了条朋友圈,并收到了近百条表达好奇的评论。
“有时候机场办理登机手续的人很多,需要排队等很久,一旦临近起飞时间,心情就会变得非常焦虑。”马博文坦言,越来越智能化的出行体验让原本忙碌紧张的差旅也变得轻松起来。
马博文的感慨并非个例,“机场无纸化”让越来越多的人明显感觉到,排队时间大幅减少了。
“‘十三五’期间,无纸化便捷出行已经基本在民航普及。”据中国民用航空局局长冯正霖介绍,目前国内229座机场和主要航空公司都已经实现了“无纸化”出行。
“从‘ 一张脸走遍机场’到‘一张网智慧应用’,大兴机场就是要给旅客带来一场‘体验革命’。”大兴机场信息管理部信息规划与应用管理业务经理高海兴告诉记者,在“AI人脸识别”等高新技术的支撑下,大兴机场支持所有旅客“一证通关+刷脸登机”。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作为“十三五”期间民航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项目,大兴机场承载了人们对于民航智慧出行的更高期待。据了解,全国各地的多个机场已经陆续进入“刷脸乘机”的时代。
截至今年10月,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以下简称“首都机场”)3座航站楼的81个登机口均已推出无接触式的“刷脸”登机服务。旅客仅需在安检处出示一次登机凭证,即可完成人脸与航班信息绑定,此后登机时无须再出示任何登机凭证。此外,旅客还可通过“刷脸”查询航班、登机口、座位号、目的地天气等信息。
一位刚刚体验完首都机场“刷脸乘机”的旅客在微博上写道:“我发现即使带着口罩,机场也能够准确识别出我的航班信息,这样的‘黑科技’不仅让出行体验更智能、快捷,也能降低反复摘戴口罩带来的风险。”她说,相信在“十四五”期间类似的智能化设施会越来越常见,“期待我们能彻底告别纸质登机牌”。
同样被“科技民航”改变的还有托运和提取行李的过程。随着行李全流程跟踪系统建设日趋完善,在大兴机场乘机的旅客可以通过大兴机场App、微信小程序等方式实时查询自己的行李状态。
“当我办完托运后,打开手机就能看到行李运输轨迹。下了飞机,马上就能锁定行李的位置。”旅客汪习兴奋地说,行李就像在网购时的快递,每个移动的节点都清晰有序,这让她心里更踏实了。
越来越智能化的出行体验让原本忙碌紧张的差旅变得轻松起来。但其实,短短5年前,“刷身份证、刷脸进火车站”还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铁路客运服务市场化、便利化、信息化加速推进,电子客票、人脸识别、掌上高铁等服务不断创新,空铁联运、安检互认、互联网订餐等措施更加便捷高效,站车环境和服务质量明显改善,不断适应广大旅客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的出行需求。”在国家铁路局局长刘振芳看来,旅客客票实现“电子化”,正是铁路运输服务水平提高的显著标志。
得益于智能化新技术应用不断创新,原本繁忙的旅途变得更加轻松和美好。在北京至张家口的崇山峻岭中,京张高铁成为全世界首条实现时速350公里自动驾驶的高速铁路。在一座座机场,愈发智能的民航出行体验拉近了人们的时空距离。
“双城记”装得下更多年轻人的未来
一旦通过高铁、民航等方式拉近各地的时空距离,城市群还将擦出哪些火花?庞大的消费市场还会释放出多少惊人的能量?
一方面,为进一步方便偏远地区人们搭乘民航出行,中国民航的短途运输服务范围持续扩大。截至目前,内蒙古、云南、青海等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已开通52条短途运输航线,运送旅客近4万人。另一方面,得益于愈发发达的高铁网络,北京与天津、廊坊之间,苏州与上海之间,广州与深圳之间都出现了不少体验“双城记”的“候鸟”。
今年6月,乘坐TV9869航班降落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后,阿旺果烈彻底告别了从青海果洛到成都乘坐15个小时火车的历史。“飞往全国各地的航班就像一座载满信息和财富的桥梁,让我和乡亲们的生活都变得更加便捷和多彩。”阿旺果烈激动地说。
独立财经分析师夏树分析说,如果开通更多三四线城市之间的民航短途运输和高铁运输,那些享受到便捷交通的地方还将释放出更大的经济活力。
他以山东省菏泽市和聊城市举例说:“这两座城市都是人口超过600万的三线城市,但是人们想要坐飞机,都要先到济南,然后再赶往机场,非常耗费时间和精力。因此也就还具有较大的升级空间。”
从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到《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再到《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区域发展不仅是一项产业政策,也是新时代社会经济整体发展的关键。而高铁和民航都是其中事关出行服务的重要工具。
“未来,中国民航将继续发展短途运输航线。”中国民航局运输司副司长商可佳表示,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直升机跨境运输成功运行,以及空中游览、跳伞飞行服务等大众娱乐和消费类项目加快发展,通用航空的应用场景也不断拓展,服务效能不断提升。
据透露,正在编制的民航“十四五”规划将抓住“新基建”和“智慧民航建设”两大要素,强化民航枢纽的带动力和机场覆盖度,为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十三五’期间,铁路行业较好完成了《铁路‘十三五’发展规划》目标,为建设交通强国、服务国家战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先行作用。”国家铁路局相关人士表示,“十四五”期间,在进一步发展铁路路网的基础上,运输质量、装备水平和国际合作都将迎来更多硕果。
展望“十四五”,不可不重视这些既凝结着新时代奋斗者的智慧和汗水,又向人们描绘着智慧出行、绿色出行的美好蓝图,它不仅将改变出行行业的商业模式,也将影响着十四亿中国人实现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进程。
本版照片除署名外均为资料图片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许亚杰 程鸿鹤 张真齐 来源:中国青年报
(来源:中国青年报)
出行
“十四五”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