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8点,家住西黄村小区的李锋骑行十分钟到达永引渠北岸,他时常会沿着河边的绿道跑一个来回。这条绿道是石景山保险产业园慢行系统的一部分,跑道上粘有夜光石,夜色中几道星星点点的光沿着河边蜿蜒向前,吸引了附近很多夜跑族。李锋非常享受在绿草红叶与安静的环境中夜跑。
石景山保险园慢行系统。 刘伟志摄
在北京,类似石景山保险园区这样的慢行系统示范区将建设9个,目前已经完成了4个,并已经服务于市民出行和休闲。随着更多慢行系统的建设与完善,北京的道路在不断增加对骑行者、步行者的友好程度,同时,慢行出行品质也在日渐提升。
出行明沟变暗渠行人更安全
“以后去南边华联超市、新世纪超市买东西的时候,我们也敢拉着拖车去了。”这是今年开展的京藏高速公路辅路交通综合治理工程给周边居民带来的最直观感受。
林阿姨住在京藏高速东的碧水庄园小区内,帮着女儿带孩子。虽然女儿经常网购食品,但林阿姨还是喜欢到附近的超市、菜市场买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但是小区外面就是京藏高速的辅路,辅路上除了车道之外,路边只有10厘米左右的路沿,沿路一排路灯,没有人行道。
这附近有碧水庄园、豆各庄新村、定福皇庄、新新公寓等多个大型小区,汇集了519、345、670、878、922、昌21等多路公交车的站点,每到早晚高峰期,上下车的乘客、来往的行人只能小心翼翼地踩着沟沿边穿行,或者直接走到非机动车道上,机、非、行人混行严重。
考虑到这些问题,这段路程的改造成为北京市交通委今年的治理工程之一。“主要就是解决南沙河桥到定泗桥东段的混行问题,同时加宽史各庄桥和回龙观桥的匝道。”北京市交通委员会昌平公路分局工程科科长袁海俊介绍。
改造前的路况
在辅路无法加宽的情况下解决混行,工作人员想到了一个办法——将之前的雨水沟改成暗渠,下面埋好管线,依然保有排水功能,上面则铺上地砖变成人行道。方案通过后,施工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避开地下原有的水、电、燃气、光缆等各种管线。为了保证雨水能够回流到北侧的南沙河,工程科选择了直径1.8米的雨水管,精准测量,确保排水顺畅,“下埋的雨水管尽量走直线,减少拐弯,同时还要有足够的水位落差。因为之前的很多管线就在雨水沟边,我们在开挖的时候都是特别小心,不敢用大型机械,几乎都是手工作业。”袁海俊说,这段路虽然只有几百米,但最深的地方挖了三米多深,下埋的雨水管才能达到排水要求。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将近千米长、3米宽的人行道终于亮相,也给周边居民带来了很多方便。林阿姨就是其中的受益者,之前她去南边超市买东西的时候只能拎个布袋,如今可以拉着买菜车,每次都能多买点菜,而且路上也安全了。“别看就多了这点人行道,对我们老人来说,真是起了大作用。”
如今,人行步道已经投入使用,但步道里侧还蒙着绿色的苫布,袁海俊说,这是因为完工时天气已经冷了,苫盖是为了防止扬尘,“等到春天,我们会在沿线进行绿化补植,进一步优化路域景观。”
环保自行车专路全天不堵车
林阿姨的出行安全得到了保障,在后厂村路和上地西路交叉口上等左转灯的刘天强则享受到了更为便捷、绿色的出行方式——每天骑四十多分钟的自行车专用路就可以从家到单位,“全天候不堵车、不等车、不绕路”。
刘天强家住在领秀慧谷小区,单位在中关村软件园。自行车专用路开通前,他每天开车往返,通勤时间经常在两个小时左右。自专路开通后,他马上就放弃了开车,选择了骑车,虽然通勤时间减少的不多,但心情有了很大改变,“每天出发的时候,太阳在背后晒得暖洋洋的,看着北清路上的风景,想骑得快一点儿,就追着轻轨跑一段,累了就慢慢蹬一会儿,这一路上一点儿也不用焦躁。”
今年,专路西延至软件园一期、二期,并接到京密引水渠沿线滨河绿道。在东西方向的后厂村路上,主干道上不仅施划有专门的自行车道,有的大路口还划了两条自行车道,分别是直行道和左转道。路口的交通信号灯中,还有专门的自行车左拐灯,基本上都跟机动车左转灯同时亮起,马路中间的地面上划有专门的自行车左拐标线,自行车可以按照标线直接左拐。刘天强就是从后厂村路直接拐到南北方向的上地西路上,然后从东一门骑进软件园区,“自从有了这条路,我感觉我们同事中有很多都成了骑行族了。”
记者和刘天强一起骑进软件园区后也发现,整个园区里很少有机动车身影,路上穿行的都是骑行者,园区内的环湖西路、环湖东路的路边,整整齐齐码放着一排排的共享单车,仿佛到了大学校园。
到了上午10点多,园区内仅有的几个停车场里还有大量空位,一名停车管理员告诉记者,之前因为车辆太多,很多停车场都只允许本单位车辆停放,从不对外开放,但现在不少停车场已经允许外来车辆停放了,“好多员工都不开车了,我们这里,经常得到中午才会停满。”
休闲慢行示范区景色赛公园
在保证出行安全,给市民提供更加便利、绿色的出行方式之后,北京市的慢行系统建设也进行到了第三步——围绕大的产业园区和生活社区建设慢行系统示范区,给上班族和居民提供“骑行+步行”的绿色休闲空间。
石景山保险园慢行系统部分景象。 刘伟志摄
位于石景山的北京保险产业园就是其中之一。整个园区北接八大处公园、南侧靠近永引渠城市公园,南侧的亲水步道就是之前的河道巡检路改造而成,李锋夜跑的路线就在这里。这条滨水道路在改造的时候,结合了现有道路两侧植被情况,适度调整路由,沿河修建,路面通过不同材质分为骑行、跑道区,其中绿带是跑道,路面掺有荧光石,可实现夜间发光。石景山区交通委道路科科长彭鹏说,整条路之所以使用了石子而不是橡胶也是考虑了河道巡检功能,“这条路宽基本在4米左右,应急时可保证抢险车辆通过。”
与此同时,慢行系统还有两大特色,一是依托原有的永定河引水渠,将原有的跨河桥改造成了亲水平台。住在金顶西街的王阿姨和她的朋友专门骑车到桥上拍照留念,“站在桥上好取景,两岸树叶有绿色,还有金黄色、火红色,画面特别美。”另外一个特点则是专门设计了二层架空平台,铺着塑胶的“过街天桥”像八爪鱼一样,通到了每个办公楼宇和公园绿地,行人在转换公园场地的时候,完全不需要在马路上穿行。“这样路面交通不受行人影响,行人也会更加安全。”
夜跑的人、摄影爱好者被吸引来了,很多附近居民更成了这里的常客。刘女士每天都带着小孙女在中心草坪旁活动,或是在草地边踢球,或是到平台上放风筝。“这儿能运动也能休憩,人少景又美,比去公园还惬意!”
期待出入口易堵管理需细化
作为“自行车高速路”,自行车专用路目前仅服务于非助力自行车通行,禁止行人、电动自行车及其他车辆进入。
自行车专用路上违规上路的电动车不少。
但一到早、晚高峰期间,大量的电动自行车、摩托车甚至老年代步车都开了上来。记者在自专路到后厂村路的出口观察了半个多小时,通过的车辆中,自行车仅占一半左右,其他的都是被禁止通行的车辆。
这个路口设置有行人过街灯,但人行步道上施划了共享单车停放区域,车辆停放在这里后,挡住了行人进入步行道的通道,不少行人被迫挤入自行车道。同时,需要停放的车辆过多,有的车辆被直接停放在自行车道上,本来不宽的自行车道只剩下了一半能够通行,行人、骑车人在这半条车道上挤成一团,一直到几十米后才逐渐散开。
自行车专用路出口附近,单车摆放点直接占据了行人通道
自行车专用路虽然很便捷,也为绿色交通出行体系提供支撑,但如同高速公路一样,出入口容易形成堵点,如何通过更合理的规划来引导车流,还需要更精细化的管理。
记者 周明杰
慢行
出行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