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肢体残疾人,有几件事就像扎在心底的刺,每每想起,都让我觉得:要想真正做到出行“无碍”,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
一次无奈又寒心的出行
去年5月19日是全国助残日,我准备到济南市美术馆参加助残日主题活动。早上赶时间,我请朋友帮忙叫了一辆网约车,想着从我家到美术馆不过15分钟路程,时间应该很宽裕。
没想到车来了后,朋友刚把我从轮椅上抱到副座,司机就发话了:“不好意思,您的单取消了,请下车!”我颇感吃惊,“师傅,您是不是看错了?我们都已经上车了。”可对方不容置疑地回答:“您的单取消了,下车再重新打一辆吧!”
我觉察到他是不愿拉载轮椅,无论我们怎么说好话,都无济于事。司机在座位上一动不动,车子堵住了小区出入的道路,有私家车不住地按喇叭。我只好说:“师傅,我无法再叫车了,时间也来不及了,这样僵持下去咱们都耽误事。”“那样我没法打表了。”他说道。“不打表就不打表,我多付您10块钱。”话音落下,他开始启动车子,绕了远路把我送了市美术馆。
助残日里打车被拒载,让我有种很受伤、很无力的感觉。事后,我拨打客服电话向他所在的网约车公司进行投诉。这是我第一次投诉网约车。总部负责人后来打来电话,表示后期会对司机进行扣分和教育。说实话,对于这样的处理结果,我并不满意。我在意的不是如何处罚司机,而是类似的问题是否能从此避免重蹈覆辙,不再伤害到其他残疾人或腿脚不便的乘客。
订单莫名被取消,无非是给“拒载”换了个马甲。以前没有网约车时,我在路边招手打车,好多司机看到轮椅便一加油门疾驰而过。为此,我不得不先藏在附近,等朋友打上出租车后,再出来乘车。但即使是这样,很多已经停下的出租车看到有轮椅,还是立马开车溜走,或是说后备箱东西满了,无法拉载。
我经常外出参加一些活动,也和出租司机交流过。他们告诉我,拉轮椅如果后备箱盖不上后盖,会面临被抓拍扣分的风险。虽然可以到交管部门说明并消分,但哪个司机也不愿意多此一举。
对于这种情况,我曾在政协提案中建议过:肢体和重度残疾人交通出行遭遇拒载,不能一味抱怨司机“多拉快跑”赚取利益,应该从现实出发权衡问题,让残疾人有补贴,让企业有利润,双方都不为难。
近几年,不少城市举办大型赛事都引进过“无障碍出租车”,但由于成本较高、市场问题、管理滞后等多重原因,最后都退出了市场。互联网时代,建议由政府部门与知名企业联手打造多功能专车,提供特需出行预约服务,同时兼顾商务和旅游。财政为企业拨付部分补贴,或者是由企业竞标购买政府采购服务,这样就能从源头破解残疾人打车难。
无障碍出行,城市文明的标志
除了打车难,我还面临各种出行难。
近年来,各地无障碍设施管理与维护大有改善,盲道、无障碍通道等被肆意侵占和损坏乱象大大减少。但无障碍出行,关键在细节,既要精准的抓,也要细之又细。
比如,我经常被公园景区门口的隔离桩子挡住去路,不得不请别人帮忙抬着轮椅过去;好多次,我围着高大上的文化场馆转了好几圈,就是找不到轮椅通道,急得四处打电话求助;有时,一眼找到无障碍公厕了,走近才发现大门紧锁或设施正在维修……
一次,我去参加一场演讲比赛。舞台周围都是很陡很直的台阶,工作人员就让我在后台候场。后台被冷风吹着不说,还一团漆黑,只能听声音,看不到舞台。整场比赛近两个小时,我在幕后待了两个小时。事后,我因受凉感冒了。可比身体更加难受的是心灵,如果有无障碍通道,我还会遭受如此待遇吗?
没有人愿意被特殊对待。最好的“照顾”是悄无声息的,最好的尊重是与人方便。
台湾作家简媜曾写过她在美国陪读期间的一段见闻:她儿子班上有位拄拐杖的男生。每天坐着轮椅去排队赶校车,在校期间始终自信乐观。简媜有感而发,“在一个温和有礼的社会,一个无障碍空间规划完善的城市,天生带着多重缺憾的人,其痛苦不会被放大,其遭遇不会引来侧目或取笑。”她还说,“所有肢体自由者,总有一天会不自由。一个充满障碍空间的社会,除了防堵天生肢体不自由者加深其痛苦之外,有一天,也会回报到我们身上,防堵了自己。”
可见,社会的文明标志不仅体现在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而是体现在对特需群体的接纳和包容。让这一群体方便出行,亦是对所有生命的尊重和呵护。
无障碍环境向前一小步,文明社会向前一大步。如今,无障碍已经从残疾人专用设计过渡到全方位的社会环境建设,无障碍意识也正逐渐成为一种全民共识。希望管理部门能提升督导力度,直面各种“差评”。无障碍出行,“任重”但盼“道不远”;无障碍环境,人人都应出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