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托业转型发展的“灵魂三问”
2021-04-12 10:26:22
文章来源
金融时报

  今天,面对展业环境的急剧变化,信托公司为推动转型发展,亟须打破原有的管理模式、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站在当下,面对行业转型大潮,我们不禁发出“灵魂三问”。

  

  第一问:信托公司都能转型成功吗?

  

  信托业40年多来的发展历程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形成储蓄转换为投资的高效渠道,形成财富管理的高效渠道,形成配置资源的高效渠道。因此,中国的信托公司与生俱来就带有创新转型的基因和能力。

  

  由于信托属于舶来品,监管机构和从业者对于信托的认识也是在不断摸索中逐步建立发展完善起来的。40多年来,经历多次行业清理整顿,信托公司数量从最高峰时期的1000多家减少到目前的68家。

  

  今天,信托行业又走到一个历史的关键点,与之前不同的是,监管机构和行业对信托本源和定位已经有了深刻认识,对于信托公司该干什么已经有了明确的要求。因此,信托行业要生存,就必须抛弃旧有的直接融资间接化、投资业务融资化、表外风险表内化等模式。

  

  在转型过程中,根据自身禀赋和资源条件,有的信托公司紧紧围绕母公司的集团业务深耕细作,有的信托公司在去贷款牌照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成为顶尖的资产管理者,有的信托公司逐渐将服务信托打造为业务核心……当然,也可能会有信托公司被其他金融机构所吸收合并,甚至宣布破产。最终,哪些公司能够胜出,结果尚难预料。但是,转型这一步必须走,已经形成共识。

  

  第二问:转型发展靠什么?

  

  长期以来,信托公司通过刚性兑付,为银行难以覆盖的融资主体提供金融服务。但是,这种以向投资者发行信托产品为融资方提供服务,从融资方取得收入,风险由信托公司承担的业务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当前产业创新升级的需要、居民财富管理的需要以及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需要。当前,资本市场配置资源的优势更加显著,市场机制可以通过对风险定价在科技创新中形成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促进资本的形成和流动,促进生产要素向创新经济聚集,推动公司治理效率提升,提高经济运行效率。此外,未来居民的资产配置将从房地产、银行存款向资管产品转移。资管行业蕴涵着巨大的潜力。同时,随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国内产业升级、分工深化和各项政策不断完善,在商事领域之外,民事信托发展空间也十分广阔。

  

  可以说,信托业转型靠的就是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扩张所创造的巨大空间。水深鱼大,前路可期。

  

  此外,在监管规则方面,2018年4月资管新规正式出台,此后,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信托业的配套实施细则相继颁布,监管规则和标准的逐步统一,堵上了监管套利的漏洞,有利于资管行业的市场竞争。在司法方面,九民纪要的公布有利于强化信托公司遵循产品销售的适当性原则,打破刚性兑付,实现“卖者尽责,买者自负”。信托公司是金融市场重要的投资机构,随着资本市场结构变化,必将成为重要的市场稳定器和助推器。

  

  第三问:信托公司转型是为什么?

  

  信托公司转型从短期看,是求公司的生存和发展;从长期来看,站在全球视野,是求行业的崛起和腾飞。曾经,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金融同业通道、房地产,板块轮动,让从业人员仅有2万余人的信托行业名义资产管理规模在最高峰时超过26万亿元,监管套利、多层嵌套、违规杠杆等等,造成信托行业“虚胖”,甚至有的信托公司成为实际控制人非法募集挪用资金的工具。2017年以来,监管部门从具体业务到公司治理,由表及里,逐步规范和完善行业监管。一方面,在中央防范金融风险政策的整体部署下,信托行业的问题和隐患得以暴露,以“影子银行”为主要形式的盈利模式所积累的风险已经影响到金融体系的稳定,并与“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的行业宗旨相悖,老路已然不通;另一方面,信托行业成立之初所肩负的历史性重任已接近完成,时代需要信托公司从正视自身存在意义的角度,探索自身的价值和目标。

  

  作为金融子行业中资产管理经验最为丰富的信托行业,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多年来却没能出现一家能够与黑石和贝莱德比肩、在国内外喊出名号的信托公司,不能不说甚为遗憾。过去10年,尽管口中年年喊难,但是过得还都不错,市场幻觉造成了“挣容易挣的钱,让转型再看看”一度成为行业的普遍现象。不过,随着转型成为行业共识,瓶颈终将被打破。

  

  基于中国信托业发展40多年的积淀,我们有信心,中国土壤必将在信托行业孕育出全球领先的资管巨头,这是中国信托人应该为之拼搏奋斗的伟大事业。(作者 陈拓)


责任编辑:于宏

转型

问题

免责声明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请联系本网。

  • 版权所有 发现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