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压降”成主旋律 信托分化态势凸显
2021-05-06 09:35:13
文章来源
中国经营报

  “监管政策调整带来转型压力。”名列前茅的“老大哥”中信信托在年报中这样分析道,2020年监管机构调控措施频出,强力引导信托行业转型,传统展业受限、新兴业务有待进一步探索的展业现状给信托公司带来较大的转型压力和经营压力。

  

  在其背后,截至4月29日,已有25家信托公司的2020年年报“出炉”。据《中国经营报》记者不完全统计,排名前五的信托公司营收和净利润分别共计277.69亿元和132.54亿元,均超过剩余20家公司之和。

  

  这意味着,在宏观形势、强监管政策以及业务转型换挡的影响下,信托公司“躺赚”时代一去不复返。

  

  融资类万亿压降

  

  随着年报的披露,各家信托公司“两压一降”的成绩单亦随之公布。

  

  截至4月29日,已披露详尽年报信息的25家信托公司,2020年末的信托资产余额累计为8.22万亿元,相较于年初的数据减少了6443.8亿元。

  

  从信托年报数据来看,有的信托公司完成了压降任务;有的信托公司的融资类信托资产余额未降反增。有的信托公司融资类和通道类减少,同时证券投资类、股权投资类增加,最终总的信托资产余额增加或小幅下降。上述25家信托公司,2020年末信托资产余额较2019年同比下降的有18家,增加的7家。

  

  本报记者从平安信托相关负责人处获悉,“2020年内,平安信托主动压降通道性业务规模505亿元,压降融资类业务规模317亿元,压降房地产业务规模315 亿元,用壮士断腕的决心和魄力为主动转型和结构优化让出跑道。”

  

  4月29日,华润信托亦在微信上披露了其去年的“两压一降”成果:通道类压降比例42%;融资类压降比例18%;房地产压降比例26%;存量风险资产规模化解比例45%。

  

  以“信托一哥”为例,中信信托管理的信托资产余额为1.22万亿元,较2019年底的1.57万亿元同比减少了约3495亿元,同比下降22.2%。具体来看,事务管理类减少2825.43亿元,同比下降33%;融资类减少约328亿元,同比下降仅8.9%。

  

  本报记者还注意到,五矿信托的信托资产余额为7028.52亿元,较2019年的8849.76亿元同比下降20.58%。其披露的主动管理型信托资产数据显示,2020年末的融资类比年初的数据减少约1000亿元。不过,在年初召开的信托监管工作会议上,五矿信托因存在用个人贷款承接融资类业务、发行期限错配的TOT产品等若干方面问题遭到点名。

  

  亦有未降反增的,比如,光大信托年报显示,其信托资产期末数为9998.35亿元,较期初的7372.86亿元增加约2625.49亿元。综合相关数据分析,其融资类减少约690亿元,同比下降22.9%;此外,除证券投资类和股权投资类业务扩大规模外,光大信托单单事务管理类和其他这两项,合计增加了2446.5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多家信托公司在上述会议中因未完成压降任务被监管点名,其中4家融资类信托规模不降反增,6家未能完成压降目标。

  

  据本报记者此前了解,上述会议明确提出2021年将继续开展“两压一降”,即继续压降信托通道业务规模、逐步压缩违规融资类业务规模、降低金融同业通道业务,加大对表内外风险资产的处置。值得注意的是,监管要求,金融同业通道业务和非标资金池要清零。

  

  “2020年监管定下的任务是全年整个行业压降1万亿元具有影子银行特征的融资类信托,春节后监管部门也下达了新的指标,在全年压降完成后的基础上,再压降1万亿元,20%左右的比例。”某信托公司高管日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去年没完成任务的,要在完成的基础上再加上今年的新任务。

  

  此前,地方监管部门向信托公司下发了《关于辖区信托公司做好2021年“两项业务”压降及风险资产处置相关工作的通知》,主要针对部分信托公司将融资类信托包装成投资类产品绕道监管、资金流向悖于政策导向的情况,并列出6类信托项目。

  

  对此,联合资信研报分析称,为了规避监管,部分信托公司企图通过将融资类信托包装成投资类业务以满足比例要求,这种操作一方面通过“伪投资”扩大了信托规模(做大分母),另一方面本质上做了融资业务却未占用融资业务比例(减小分子)。同时,“伪投资”包装下的部分项目资金流向悖于政策导向。以“伪投资”为包装、明股实债的房地产投资类信托在整体房地产集合资金信托规模中占比很大,是房地产企业信托融资的重要形式。

  

  某民营信托公司一位部门总经理告诉记者,“压降任务依旧很重。”

  

  赚钱“马太效应”

  

  种种迹象显示,在监管严政和转型压力之下,信托行业的盈利优势进一步向头部集中,马太效应更加明显。

  

  上述25家信托公司,营业收入方面,中信信托、光大信托、平安信托、五矿信托和中融信托分别以70.73亿元、56.30亿元、54.61亿元、51.64亿元和43.64亿元位居前五位,共计277.69亿元。

  

  净利润来看,排名前五的信托公司分别是平安信托、五矿信托、华润信托、光大信托和中信信托,均超过20亿元。共计132.54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营收还是净利,排名前五的公司均赚走了25家公司总额过半的规模。

  

  若以在银行间市场披露的未经审计财报为统计口径计算,59家信托公司合计实现营业收入1203.31亿元,净赚541.81亿元。其中,13家公司营收超过30亿元,前十家公司赚走全行业过半利润,末四家信托公司则亏损了近50亿元。

  

  从赚钱效益方面来看,也呈现出“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态势。年报显示,华润信托2020年人均净利润716.7万元。人均净利润超过500万元的还包括英大信托、五矿信托、中航信托、百瑞信托、平安信托、交银信托。

  

  不过,喜忧不一是信托公司如今业绩的总体概况。例如,“老大哥”中信信托的人均净利润近乎腰斩,2020年其母公司口径的人均净利润为273.25万元,较2019年的478.66万元同比减少42.9%。而长城新盛信托在2020年则是人均亏损了115万元。

  

  另外,部分信托公司业绩在去年出现了小幅下滑。根据年报数据,山东信托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为6.28亿元,同比下降5.4%;江苏信托营业收入25.63亿元,同比下降20.77%;中融信托净利润13.73亿元,同比下降21.42%。

  

  “随着融资类、通道类业务持续压降,部分公司的业绩下滑可能还会更明显。”此前,中部地区某信托公司房地产业务团队负责人曾对记者表示:“从信托产品的期限来看,通常是1~2年。相应的业务收益也是在1~2年时间内体现,比如我们2020年上半年新做的一个房地产信托业务,仅有部分收益体现在下半年业绩当中,而大部分体现在2021年和2022年。”

  

  有业内人士预计,行业分化亦将会更明显。在资金信托新规之下,业务开展的规模限制与信托公司净资产挂钩,无论是融资类业务还是创新型业务,都需要足够的资本实力。

  

  转型热门

  

  标品信托、资产证券化以及家族信托、保险金信托等,成为了2020年信托年报的“高频词”。

  

  信托机构组织架构的调整已经可以窥见这些行业业态的变化。本报记者梳理年报发现,2020年内,中信信托新增了职业年金部;百瑞信托增加了资产证券化部和证券投资事业部;光大信托、粤财信托、北方信托和华宸信托分别新增了证券市场权益投资部、权益投资部、创新业务部和标品信托业务部。

  

  针对这样的变化,百瑞信托称,“2020 年,公司顺应新的监管形势,先后成立资产证券化部和证券投资事业部,资产证券化业务、证券投资类业务均取得一定成效,为公司深化业务转型奠定了良好基础。”

  

  事实上,2020年,信托业在进一步去通道、控房产、压降融资类业务的同时,资金信托管理办法使得以非标产品为主的传统信托业务模式面临巨大的转型压力。

  

  有信托公司还通过技术赋能自身业务的转型和重塑。比如,云南信托自主开发了普惠金融服务系统、在线网签系统、标品管理系统、舆情监测系统及合规信息披露平台。

  

  “对于当下国内的信托公司来说,转型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找对赛道。”据平安信托相关负责人介绍,2019年下半年以来,平安信托已落地 “保险年金募资团队”“高速公路股权投资团队”“债券委外团队”等17支特色化团队。截至2020年底,特色化团队总共实现收入22.57亿元,同比增长98%,贡献了公司整体新增收入的74%,成为名副其实的“利润主攻手”。此外,特色化团队还充当了“专业代言人”,全年一共完成创新项目64个,同比增长130%,为公司战略转型与差异化发展赢得广阔市场机遇。

  

  百瑞信托则坦言,“业务转型效果与预期仍有差距。”在年报中,百瑞信托表示,公司虽然较早地启动了业务转型,但是创新业务对业务规模和利润的贡献仍相对较低,证券投资类业务规模、现金管理业务规模与行业头部公司仍有一定的差距,未来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提前布局、转型相对较早的信托公司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竞争优势。”对于“后发”的信托公司,中诚信托在研报中给出这样的建议:可优选重点方向,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支持重点的业务转型;充分调动业务团队的积极性,在短时间内尽快形成规模和品牌效应;提高专业能力,在业务实现一定规模的基础上提高质量,逐步打造以专业能力为基础的核心竞争力。


责任编辑:于宏

压降

分化

免责声明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请联系本网。

  • 版权所有 发现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