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我国信托业管理的信托资产规模再创新高,达到7.5万亿元,首次超过保险行业管理的资产总规模,成为我国金融业中的第二大子行业。经过几年的高速发展,到2017年我国信托业发展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各项经营指标都上了一个新台阶,被各界誉为中国信托业“黄金发展十年”,全行业管理的信托资产规模达到历史最高点的26.25亿元,十年间增长了近60倍。2020年,中国经济从疫情影响中快速复苏,信托业克服重重经营压力。在严监管、“两压一降”要求下,整个信托行业正在寻找重新扬帆起航的方向。投资类信托、资产证券化业务、家族信托、慈善信托、养老信托等新业务方兴未艾,迅速发展,成为行业新的增长点。
加强工商企业投融资支持实体经济
在世界经济环境较为复杂,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的背景下,信托业充分利用服务规模大、服务领域广等优势,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部门,在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支持和推动作用。据统计,2020年全行业直接投入实体经济(不含房地产业)信托资产余额约16万亿元,占全部信托资产余额65%。
首先,从信托资产分布于实业的规模来看,2015年信托资产在实业中的配置规模为3.62万亿元,2016年上升至4.96万亿元,2017年进一步上升至6.34万亿元。2018年与2019年,虽然随着信托资产总体规模下降,分布于实业的信托资产分别回调至5.88万亿元至5.90万亿元,但是,通过图1中关于信托总资产与实业资产的增长率对比不难发现,自2016年开始,实业资产的增长速度始终高于信托总资产的增长速度。特别是在2019年,在信托总资产同比减少5.08%的条件下,实业资产却实现了0.35%的正增长。
其次,从信托资产的行业分布占比来看,自2012年开始,实业资产在信托资产中所占的比重一直居于首位。2015年,实业资产占比达到22%,2016年上升至27%,2017年为30%,2018年于2019年均达到32%。由此可见,信托行业近年来一直将实体经济作为最重要的资产配置领域。
最后,从信托业对于实体经济的服务方式来看,一方面,除了通过信托贷款方式对实体经济提供支撑,信托行业还通过股权投资、股权联动、资产证券化以及基金化运作等多种方式为实体企业提供金融支持。另一方面,信托资金投向也由传统的工商企业拓展到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领域。因此,无论是从服务方式还是覆盖领域,信托业都在我国高质量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发挥信托服务功能满足人民生活
十八大以来,随着各项监管制度不断完善,信托行业加快了业务转型的力度。在信托业“回归本源”理念的驱动下,各信托公司大力发展投资业务、财富管理业务与服务信托业务,其“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特征更为显著。研究表明,截至2018年,中国可投资资产在1000万元以上的高净值人群数量已经达到197万人。充分利用信托公司的制度优势,实现广大投资者的财富保护与传承,使人民充分享受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信托行业发展的重要目标。
如图3所示,2015年信托利润分配行业均值为1667320.81万元,2016年为1471318.82万元,2017年上升至1745043.55万元,2018年进一步增长至1811716.66万元,2019年小幅下降至1700272.23万元。数据表明,2015至2019年,信托利润分配行业均值有3年实现正增长,其中2015年的增长率高达34.55%。虽然2016年与2019年该指标同比出现小幅下降,但信托行业的利润分配水平整体上保持稳定上升趋势。由此可见,通过信托行业盈利能力的不断提升与分配比例的不断扩大,客户财富得到保值增值,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信托方式得到满足。
构建“低碳”模式践行绿色理念
绿色金融是推动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手段。“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建设可持续发展模式。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创新绿色信托产品,把低碳、绿色和环保融入经营理念,让信托行业服务于绿色经济,不仅是信托业的一种业务发展模式,更是信托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中国信托业社会责任报告(2019-2020)》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末,绿色信托项目存续数量为832个,同比增长101.45%。绿色信托资产规模达到3354.6亿元,同比增长152.94%。信托公司也从向绿色企业发放信托贷款的单一模式,逐步转变为运用股权投资、债券融资、慈善信托、服务信托等多种手段的综合性服务体系,从而进一步深化绿色信托的重要作用。
发挥慈善信托功能履行社会责任
2016年9月我国《慈善法》颁布以来,我国慈善信托得到了快速发展。《2020年中国慈善信托发展报告》数据显示(图4),2016年新增资产信托数量仅为22单,2017年上升至45单,2018年进一步增长至87单,2019年与2020年分别达到126单和257单,年平均增长率达到86.67%。与此同时,慈善信托资产规模2016年仅为2.65亿元,2017年上升至5.88亿元,2018年为11.58亿元,2019年为9.18亿元,2020年为3.90亿元。虽然新增慈善信托资产规模从2019年有所回调,但是新增慈善信托数量却呈现持续上升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慈善信托不仅在数量上不断增长,同时也通过产品种类的不断更新来满足我国慈善事业不断发展的需要。例如,在助力脱贫实业中,我国共设立相关慈善信托199单,信托资产规模达到18.99亿元。在2020年抗击新冠疫情过程中,共设立相关信托项目90单,总规模1.38亿元。
转型标品信托促进资本市场发展
在“两压一降”的监管压力之下,信托行业开始加快行业转型。虽然信托公司融资类和通道类业务的压降导致信托资产规模出现了一定下滑,但也促使信托行业更加关注行业发展质量,通过“非标转标”的业务转型,不断提升其业务能力。中国信登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2月,信托产品存量规模为19.91万亿元,连续两个月维持在20万亿元的规模之内。但ABS、固收类以及TOF等标品信托的规模则呈现出逆势增长的态势。以TOF产品为例,2021年1至2月,共有159款TOF产品发行,是上一年度同期的6.9倍。此外,参与TOF信托的公司数量也日益增加,上海信托针对不同的客户需求,针对TOF业务设计了四大产品线。中航信托的权益TOF类产品规模也在2020年末达到22亿元。
彰显财富管理优势构建和谐社会
2018年8月,中国银保监会发布《信托部关于加强资产管理业务过渡期内信托监管工作的通知》,首次明确了公益信托、家族信托不适用于资产新规,同时给予家族信托明确定义。随着相关制度机制的不断完善,我国家族信托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相关统计数据表明,截至2020年6月,我国共设立家族信托9049个,信托资产规模为1863.52亿元。2013年仅有6家信托公司参与家庭信托,而在业务转型的压力下,各大信托公司均设立家族信托业务部门,订立家族信托发展战略,充分彰显了信托公司在财富管理领域的核心竞争优势。此外,从受托资产类型上看,原有的单一现金类资产模式也逐步发展为当前现金类资产为主,股权、保单、不动产等并存的多元化资产结构。有关研究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家族信托意向人群为24万人,2023年该数据预计将增长至60万人。
加强顶层设计弘扬信托文化
随着信托行业的不断实践与改革,以“一体三翼”为核心的监管机制开始被逐步建立起来。2014年12月,中国信托业保障基金成立,其资金由信托市场参与者共同筹集,用于化解信托业风险;2015年3月,中国银监会将信托监督管理部从非银部中分离出来,开始对信托业进行独立监管;中国信托业协会作为信托业的自律组织,其所建立的《信托公司行业评级指引》与银监会的评级体系相互补充,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信托公司评级机制;2016年12月,中国信托登记公司正式成立,其主要业务范围涉及信托登记、信托产品发行、交易、结算、估值、信息披露等诸多领域。至此,以信托监督管理部为监管主体,行业自律、市场约束与安全保障为补充的监管体系被确立下来。自2018年中国银保监会在行业年会上连续要求加强信托文化建设,系统提出了服务实体经济的使命文化、满足人民群众需要的宗旨文化、推动社会进步的责任文化、依法合规经营的底线文化,以及坚持职业操守的品质文化具体内涵。监管顶层设计的不断完善,一方面使得行业发展更为规范,实现了信托行业的本源回归;另一方面也使得“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的信托文化在行业实践过程中得到弘扬与发展。(作者邢成,系清华大学法学院金融与法律研究中心研究员)
高质量发展
转型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请联系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