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无风险利率不断降低和刚性兑付打破双重挤压之下,以信托产品为代表的国内庞大的非标资产正面临着一轮新的资金大挪移,但如何承接非标产品到期资金,成为线下众多资管机构头疼问题。而随着北京证券交易所(下称“北交所”)的开闸,市场上万亿非标资产似乎寻找到了一条新的高收益路径。
11月15日,作为承接原新三板精选层的北交所正式开市交易,初期81只股票交易表现亮眼,首日成交额接近百亿元。
“今年以来,我们每个月都有30亿元左右的非标产品到期,但直到现在市场上也没有一款合适的产品策略承接上述高净值客户资金。北交所的开闸应该是对接这部分资金的一个渠道,但是到期资产非常庞大,北交所如果想像沪深交易所那样成为一个新的‘蓄水池’,可能还需要时间。”11月16日,上海一家私募机构合伙人丁凌(化名)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中国信托业协会此前发布的数据显示,到今年6月末,信托行业资产规模为20.64万亿元,同比下降3.02%,而截止到今年9月底,信托市场资金在三季度减少了数百亿。越来越多非标产品到期不续,导致信托公司等资管机构面临日益严峻的资产规模流失压力,但规模庞大非标产品到期资金投向何方,也成为业内关心的话题之一。
北交所的蓄水池功能
现在市场上到底有多少到期不续的非标资产,业界也没有精确的数据,当前,前几年的信托产品到期后不续购成为今年下半年以来的常态。
“不少高净值客户在非标产品到期后,就不再继续认购我们的产品,事实上今年信托产品的收益也没有特别亮眼的,自然也无法得到客户的认同,而且在打破刚兑的前提下,任何一只产品都不会跟客户承诺预期收益。因此,现在很多客户都得在曾经的老产品中选择,但是过往的老产品跟地产、城建挂钩的很多,在地产调控严厉之下,这些产品莫说收益,能够保本就已经不错了。眼下最大的出路也只有资本市场了,无论是上海的科创板还是新三板更换门庭后的北交所,都为当前的非标资产打通投资出路。”11月17日,上海一家大型信托机构产品部负责人徐凌云也对本报记者坦言。
与以往的信托产品等非标资产年化8%左右的稳健型保本收益相比,伴随着资管新规的落地,市面上甚至已经找不到高于6%的无风险理财产品了。但是对于高净值人群来说,寻求高收益显然是财富保值增值的第一要义。
“现在买房受限,非银机构的理财产品风险也比较大,前两年信托市场、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产品的连续曝雷让一批高净值客户对他们失去了信心。股票类的权益是基本配置,这是不用说的,只是配置比例多少而已。北交所的股票我会关注,但是介入多少还是看市场表现;如果通过其它机构配置北交所股票,现在市面上的资管产品还不是很多,也要看收益表现。”对此,上海一位高净值人士夏萍(化名)告诉记者。
在夏萍看来,对于高净值人群来说,北交所的投资渠道目前只是个人试水,一来标的太少,另外在标的质量、交易机制、投资人数量等方面相比于沪深市场而言均不在一个数量级,市场上的衍生投资品也不丰富。
事实上,随着越来越多非标产品陆续到期,未来资管机构所面临的上述挑战将更加严峻。为了承接逾万亿非标产品到期资金,资管机构纷纷各显神通,包括引入FOF产品、“固收+”产品替代原先的非标产品。
在受访时,丁凌也表示,尽管非标产品逐步退出市场,但高净值客户依然希望能获取类似非标资产的低风险高回报。多数高净值客户仍然渴望获取逾10%的年化回报,但他们只能容忍产品净值波动幅度不超过5%;此外约20%受访客户不希望看到产品净值低于1元。
“经历一年多的尝试,我们发现无论是FOF产品,还是固收+产品,都存在着各自的局限性。不少高净值客户感慨FOF赚钱,自己却不赚钱;二是众多高净值客户抱怨固收+产品实际回报低于此前的非标产品;很多FOF产品侧重追求相对收益,即投资业绩跑赢行业平均水准,未必能满足他们对较高绝对收益的诉求。”上海一家主推量化交易的私募机构副总许莹颖告诉《华夏时报》记者。
目标策略或将兴起
高净值客户的收益预期与实际产品收益的差距,造成了当前非标资产的“尴尬”局面,即使众多资管机构千方百计提升产品收益率,如“固收+”和“FOF”两类在今年都未能满足市场的心理需求。
“去年底,我们引入固收+产品,既有底层债券资产的稳健回报,又能通过权益类投资博取超额回报,初期的时候部分固收+产品标榜自己能实现年化逾8%回报,令众多高净值客户心动,纷纷将非标产品到期资金转投其中。但是今年一季度后市场客户发现固收+产品没能兑现承诺;而另外一类FOF的产品至今年以来运作的绝对收益约为6%,现在一年马上就要结束了,要想实现去年销售时候达到年化10%的业绩承诺,恐怕也很难,因此客户对非标收益都不太满意。”丁凌表示。
而记者也从市场上多方采访了解到,当前国内资管圈内还在寻找新的目标策略产品——既能创造令高净值客户满意的绝对收益,又能通过多元化配置最大限度降低产品波动性以符合“低风险”特征,甚至将它视为承接逾万亿非标产品到期资金的新选择。
“引入欧美流行的各类绝对收益策略产品进行本土化调整,希望它能成为非标产品的理想替代者。在欧美市场,近年越来越多大型资管机构开始纷纷引入作为理财产品的底仓资产配置策略。究其原因,是越来越多欧美高净值客户与机构投资者发现,当各类基金产品投资策略越来越追求风险控制与风险对冲,往往会错失众多投资回报机会,导致基金产品投资回报持续下滑。因此他们希望资管产品能改变投资逻辑——先确定一个合理的收益目标,再通过多元化资产配置实现收益目标同时,尽可能降低投资组合波动性与投资风险。” 许莹颖分析指出。
不过在诸多业内人士看来,要找到这类产品,难度不小。毕竟收益、风险和流动性是不可能三角,各家资管机构都在不遗余力地挖掘,很大程度考验着资管机构的产品研发、投资策略研发、风控实力、经营理念等多方面能力是否跑赢业界。
“目标策略要成功落地并得到市场的认可,仍面临多项挑战。究其原因还是国内现在的投资策略不够丰富,导致目标策略可使用的子策略类型受限,可能加大收益目标的实现难度;其次当前的资本市场的风格变化太快,投资团队很难能长期持久的跟踪到热点板块;第三客户对于短期绝对收益的过分追求导致与投资管理团队之间也容易存在冲突,容易出现资金撤回的纷扰事件。比如A股很多热门股票年化波动幅度达到40%-50%,这意味着即便再卓越的投资策略,也面临底层资产高波动性风险,很容易导致整个投资组合遭遇未知风险,这也是目标策略在中国能否持续实现目标收益的一大考验。”丁凌指出。
信托非标
高收益手段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