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上半年39家上市公司合计买入81.5亿元信托产品有产品收益高达8.7%|金融机构“半年报”(2)
在万亿元理财规模中,往往少不了上市公司大手笔购入信托产品的身影。
据数据显示,年初至二季度末,A股市场上共有39家上市公司购买了信托产品,购买金额合计约为81.5亿元,其中,部分上市公司购买金额累计超过5亿元的达到5家。
从收益率来看,大多数上市公司购买的信托产品预计年化收益率在3.0%至6.5%之间。但是,仅一家上市公司购买的信托产品预计年化收益率达到8.7%,为其中最高。
虽然利用闲置资金购买信托产品通常被上市公司视为提升资金使用效率的最佳选择,但无论是认购信托理财的上市公司数量还是规模,近些年都不见增长甚至有下降态势。
由此可知,在复杂的经济金融环境下,信托资产质量有所下降,叠加信托业监管趋严,信托公司加速实现业务转型和风险出清则显得尤为重要。
不过,随着今年信托业年会的召开,对于信托公司回归本源、突出差异化竞争力和未来转型发展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指导意义,这也为信托行业打了一针“强心针”。
“相信我国信托业将会突出重围,凤凰涅槃。”一位参会的信托公司管理人士表示对《华夏时报》记者如是说。
上市公司偏爱信托理财
相较个人投资者在购买信托产品时,上市公司出手更为阔绰。
近日,盐湖股份连续发布多条公告称,在不影响公司及其子公司日常经营及确保资金安全前提下,使用不超过30亿元暂时闲置自有资金购买安全性较高、流动性较好的理财产品。从公告内容看,本次购买的理财产品金额高达7.5亿元,其中信托类产品共计7亿元。
在信托产品选择上,盐湖股份分别购入外贸信托鑫安1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1亿元,平安信托信建投42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第1期4亿元和外贸信托东润稳健2号12M-3期集合资金信托计划2亿元。
然而就在一天前的6月30日,该公司也曾发布过一则使用闲置资金购买理财产品公告,涉及两家信托公司的产品分别为外贸信托五行致远(12月开)11期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和陕国投汇盈1号债券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委托金额分别为2亿元和3亿元。
《华夏时报》记者依据数据统计,年初至今,仅盐湖股份一家上市公司合计买入信托产品总金额多达17亿元,相关信托产品业绩比较基准在3.2%至4.8%之间。
除盐湖股份外,在6月另有10家上市公司相继购入多家信托公司发行的集合资金计划。其中,微光股份和云意电气分别购入相关信托产品1.8亿元和1.2亿元,涉及的信托公司包括中融信托、外贸信托和国投泰康信托等产品。
就连购买金额相对较少的南华仪器也斥资500万元将广东粤财信托的中金鑫粤1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收入囊中。
不过从产品风险评级来看,上述信托产品都属于中低风险的理财产品。与此同时,从产品类型来看,现金管理类、固收类信托产品更受偏爱。
“就风险来看,相对私募、资管产品,信托产品更加稳健;相对银行理财,信托产品收益更有优势;从资金运用来看,信托投资的范围更广。”用益信托研究员帅国让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亦有某信托公司投资部相关人士对《华夏时报》记者称,由于银行理财等产品收益率下降,加上部分理财产品波动较大,使得信托产品作为长短期兼备且具有预期收益相对稳定的产品就自然会受到上市公司的青睐。
在厚雪研究首席研究员于百程看来,上市公司利用闲置资金购买低风险的信托理财产品,是在本金安全前提下,提升资金收益率的一种手段。“因为投资业务并非多数上市公司的主业,因此出现资金闲置时,购买理财产品时的安全性和流动性还是第一位的。”
认购总额连续两年下降
虽然上市公司利用闲置资金购买信托产品以期提升收益率,但从整体购买数量和金额来看,已连续两年下降。
其中,在2022年上半年,A股市场上共有53家上市公司购买了信托产品,认购金额合计84.48亿元;在2021年上半年,也有63家公司购买了信托产品,认购金额合计169.06亿元。
对比来看,今年上半年,A股市场上只有39家上市公司购买了信托产品,购买金额合计约为81.5亿元。
谈及上市公司认购信托产品情绪减弱的原因,于百程对《华夏时报》记者分析称,在资管新规落地和去刚兑的背景下,信托业受到较大影响,融资类信托规模持续下降,甚至出现了一些信托兑付风险事件。“上市公司如果遇到此情况,就可能出现投资损失。因此,风险因素可能是影响上市公司信托理财规模下降的重要因素。”
需要关注的是,今年以来,有多家信托产品因“暴雷”而拖累上市公司的情况时有发生。
其中,今年4月南华仪器发布公告称,公司于2021年7月30日以自有资金6000万元认购重庆信托发行的重庆信托昆明融创城项目集合资金信托计划。2022年4月30日,公司收到重庆信托发来的临时公告,称债务人昆明融创城投资有限公司及其担保人资金出现流动性困难,到期未能偿还借款构成实质违约,信托计划终止。
同月,恒银科技也披露了关于购买信托产品逾期兑付事项进展公告,称其2021年购买的两只信托产品均未能到期全部兑付。
“近些年上市公司购买信托理财略有下降态势,这与上市公司自身情况和信托行业发展现状有关。”金融学博士罗皓瀚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的资金来源包括自有资金和自筹资金,上市公司会综合考虑自身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来合理配置资金。目前上市公司整体经营情况受宏观环境影响,可能对于信托理财产品的需求不是很强。
“另一方面,后资管新规时代,打破了刚性兑付,信托产品的净值波动和产品的风险性导致上市公司对其偏好降低。”罗皓瀚补充道。
此外,从收益率来看,大多数上市公司购买的信托产品预计年化收益率在3.0%至6.5%之间。但是今年上半年仅一家上市公司购买的信托产品预计年化收益率达到8.7%,为其中最高。
WIND数据显示,南都物业在4月发布公告称,以自有资金2000万元购入中原信托卓越20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持有期限从2023年3月10日到2024年9月10日共计550天,预计年化收益率在8.71%。
尽管目前8%的预期收益率属于个例,但是除去考虑投资收益的因素之外,金乐函数金融分析师廖鹤凯认为信托产品依然是目前国内风险和收益平衡最好的投资品类。
“信托产品选择面广且大多数是中低风险的产品,适合大部分高净值客户和公司闲置资金配置。从上市公司看,主要还是受到自身现金流情况的影响,也间接说明上市公司上半年现金流不充裕。”廖鹤凯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不过这也从一个侧面预示着上市公司加大了生产投入,对后续经济复苏有更大信心。”
行业将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近年来,随着非标融资类影子银行和通道业务问题频出,金融监管力度不断强化的趋势明显,且专业化持续提升,更加强调系统化“一盘棋”统筹管理,不断压缩制度套利空间,相关业务的规模持续大幅度压缩,相关风险也得到有效遏制。
今年6月1日,信托业务分类新规已正式实施,明确提出未来我国信托业务分为25个品种,主要为资产管理信托、资产服务信托和公益慈善信托三类。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信托业风向标的2023年中国信托业年会已于6月30日召开。
今年年会主题是“信托业高质量发展”,包括监管部门、行业机构和协会、智库等100余名代表参会。
监管人士在会议上强调,当前信托业治理机制不断完善,信托机制的独特优势不断显现,信托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要把前景变为现实,必须跨越两道坎:一是要下决心转型,紧紧围绕回归本源这一根本,按照已确立的“三分类”业务方向转型,决不能依赖类信贷影子银行和通道业务。二是要下决心获得市场信任。
廖鹤凯分析称,眼下信托行业监管政策密集落地,体现了监管在信托行业整治上强调回归主业,长期可持续规范发展,合规运营,控制风险扩散,避免制度套利,压缩通道业务;鼓励服务创新、鼓励主动管理能力的提升、强调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
其中监管层首次提到“要下决心获得市场信任”,在廖鹤凯看来,获得市场信任是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进一步促进信托业主动管理类标品业务的发展,促进信托业长期投资、多元化资产配置的达成,提升委托人参与服务信托的空间,加速信托行业回归本源转型升级,促进从资产管理信托规模为主的行业现状转向回归信托本源的资产服务信托规模为主的行业资产构成。
罗皓瀚也持有同样的观点。他坦言,信托业应回归本源充分利用信托的制度功能优势,为客户带来切实的价值,是信托公司行稳致远的根本。
“信任是金融服务的关键,也是信托行业的发展之本,信任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但是信任的破灭可能就在一瞬间。本次年会一定程度上给信托公司的转型创新打气,但获取市场的信任仍需用行动践行。”罗皓瀚补充道。
上市公司
信托产品
收益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