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袁吉伟:应大力推动绿色信托高质量发展
2024-06-25 09:33:44
文章来源
金融界

  应大力推动绿色信托高质量发展


  2023年10月,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要求,绿色金融是重要组成部分。2024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为新时期绿色金融发展指明方向。信托公司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要求,实践“两山”理念,发挥信托制度优势,积极参与绿色金融市场,推进绿色信托高质量发展,努力做好绿色信托这篇大文章。


  一、绿色信托发展的成效


  绿色信托指信托公司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等经济活动,通过绿色信托贷款、绿色股权投资、绿色债券投资、绿色资产证券化、绿色产业基金、绿色公益(慈善)信托等方式提供的信托产品及受托服务。与绿色贷款、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等绿色金融子领域相比,因信托功能和信托资金运用多元化,绿色信托呈现形式更加丰富,不仅提供投融资服务,也提供事务性受托服务;不仅提供私益性绿色信托,也可以提供公益慈善类绿色信托。此外,信托公司主要服务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可以将绿色金融服务推广的更加深入,支持更多社会主体绿色低碳发展。


  2019年,中国信托业协会制定了《绿色信托指引》,在此引导下,信托公司更加注重绿色信托发展,绿色产品服务日渐丰富,差异化发展逐步突出。


  一是信托公司加大绿色信托培育力度。绿色金融发展不断深入人心,信托公司日渐重视绿色信托发展,增强组织保障,加大资源投入力度。《中国信托业发展报告(2022-2023)》统计数据显示,70%的受访信托公司已将绿色信托作为重要的转型业务,希望抓住我国绿色产业蓬勃发展的有利时机;信托公司纷纷成立绿色信托工作组指导等公司层面组织,加强绿色信托发展引导,设立专业事业部、部门或团队,提高专业化运营水平;此外,信托公司加强绿色信托、ESG投资等方面研究,培养博士后等高端人才,增强员工综合技能。


  二是绿色信托初具规模。根据中国信托业协会调研数据,截至2022年末,存续绿色信托数量597个,存续规模2456.54亿元,已经实现由萌芽阶段向加快发展阶段的转变。个别信托公司绿色信托存续规模超过百亿元,保持良好发展态势,逐步形成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三是绿色信托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从绿色信托业务模式来看,信托制度的灵活性决定了绿色信托形式的多样性,可以包括绿色贷款、绿色股权投资、绿色资产证券化、绿色产业基金等。截至2022年末,信托行业绿色贷款规模768.79亿元,绿色资产证券化规模459.96亿元,二者合计占比59%。从涉及的产业领域来看,信托公司积极跟随我国双碳战略加强清洁能源、节能环保产业、绿色基础设施产业、生态环境产业的支持力度,有力地支持了我国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


  四是绿色信托持续创新。绿色经济蓬勃发展,各类金融需求不断涌现,信托公司以信托制度为基础,强化产品设计、交易结构、资金投向等方面的创新力度,不断地丰富绿色信托产品服务供给。信托公司积极帮助中小绿色企业等绿色产业主体盘活存量资产,发展绿色资产证券化,进行低成本融资;探索以碳配额为核心的碳信托,借助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机制,开展碳资产交易、质押、保管等信托创新,有效利用碳资产,支持企业减排降碳;创新发展ESG投资、绿色债券投资、绿色股票投资指数等证券投资产品,优选ESG表现良好的标的和资产,在管控ESG风险的同时,为客户创造长期可持续投资回报;发展绿色公益慈善信托,支持绿色低碳领域的植树造林、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公益事业,建设生态文明。


  五是绿色信托发展路径日渐差异化。受到资源禀赋、专业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各信托公司逐步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绿色信托发展路径。部分具有能源、实业股东背景的信托公司,主要利用股东资源优势,为股东提供绿色资产证券化、绿色产业基金等方面支持,为股东所在产业上下游中小企业提供投融资支持,在促进股东业务做大做强的同时,也能够有效防控业务风险。金融股东背景的信托公司则与股东、兄弟公司合作,开展ESG投资、绿色产业基金业务,为绿色产业客户提供综合性的绿色金融服务方案。


  二、绿色信托发展的问题


  绿色信托发展时间短,政策制度、发展模式、产品服务等方面还存在不成熟的地方,这将制约绿色信托的高质量发展。


  一是政策制度不完善。除了《绿色信托指引》,信托业仍缺乏绿色信托统计、信息披露、激励等方面的政策制度,特别是在新的信托业务分类政策背景下,缺乏与之相配套的绿色信托政策制度。这导致信托公司发展绿色信托的积极性仍不足,绿色信托的详细统计仍缺乏,绿色信托所产生的社会和环境绩效未定期披露,绿色信托发展规范性水平仍需提升。


  二是增长动能不足。近两年,绿色信托发展规模及在信托资产总规模中的占比均有所下滑,绿色信托发展势头不强,服务绿色低碳产业的力度有所下降。这可能在于部分绿色产业刚刚兴起,经营模式还不成熟,风险还较高,信托公司参与难度较大;绿色产业企业所能承受的融资成本不高,信托资金成本匹配难度仍较大。此外,与绿色信贷、ESG公募基金等其他绿色金融细分领域相比,绿色信托规模仍偏小,增速仍偏慢。


  三是绿色信托发展结构问题突出。从信托公司看,绿色信托规模排名前5的信托公司贡献了行业近48%的绿色信托规模,行业集中度较高,大部分信托公司绿色信托业务发展水平仍不高。从绿色信托业务模式看,主要以绿色贷款和绿色资产证券化为主,资金运用方式不够丰富,部分绿色信托业务模式在新的监管政策下不具有可持续性。从信托功能运用看,非标准化的融资类模式运用较多,而绿色债券、碳中和债券、绿色股票等ESG投资管理规模较小。


  四是专业能力还不强。信托公司普遍缺乏详细的绿色信托具体战略,绿色信托方面的专业人才还不充足,参与气候投融资、生物多样性金融等方面的能力还不强,相关绿色信托科技体系、数据库等方面建设不到位,在绿色金融领域的市场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五是环境和社会风险管控还不到位。信托公司尚未建立以气候变化风险为代表的环境和社会风险管控体系,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工具,政策、制度等内控体系还不健全,尚未开展气候压力测试和敏感性分析。


  三、推动绿色信托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在“双碳”战略推动下,我国绿色低碳领域投资逐步加快,绿色金融市场发展机遇逐步显现,预计到2060年我国绿色金融需求规模将达到500万亿元。当前正值信托公司创新转型关键时期,从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要求和塑造新业务增长点等多维角度来看,信托公司要紧抓绿色金融发展机遇,借鉴银行、保险等领域优秀经验,继续推动绿色信托高质量发展,助力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


  一是完善政策引导和激励机制。监管部门要继续完善绿色信托政策制度,重点是制定绿色信托发展规范,指导信托公司构建绿色信托内部治理体系;修订和完善绿色信托指引和标准,明确业务统计口径,与信托业务分类新规衔接;争取信托公司参与碳交易市场的资质,拓展绿色信托的市场空间;将绿色信托发展情况纳入监管评级和行业评级,增强正向激励引导,充分调动信托公司发展绿色信托的积极性;建立行业交流平台,促进优秀经验和案例分享;组织开展绿色信托知识普及,让更多投资者了解绿色信托,动员更多社会资金参与可持续发展。


  二是强化战略引导和文化培育。信托公司应该制定更加详细的绿色信托发展战略,充分明确绿色信托的中长期发展目标、内部职责分工、产品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加强业务发展顶层设计,更好地凝聚内部共识,合力推动绿色信托发展。此外,要强化绿色发展的文化培育,提升对于绿色理念的认同和重视,除了提供绿色信托产品服务,信托公司还需强化自身的绿色运营管理,提高节约水电、资源循环使用水平,加强绿色办公,提升员工参与绿色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是提升专业能力。信托公司要持续提升发展绿色信托的专业技能,重点是加强绿色人才培育,开展“双碳”政策、可持续发展理念、气候投融资等方面的内部专业培训,与高校、研究机构建立深度合作,充分吸收外部良好的科研成果,共同培养绿色信托高端人才。加强绿色产业和市场研究,聚焦目标产业、目标市场、目标客户,提升对于产业发展规律、项目分析、政策解读等方面的专业水平。加快绿色信托所需的数据库、信息系统、研究工具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助力深化数据分析和市场洞察,提升内部运营管理效能。开展信托业务碳核算,加强披露绿色信托社会和环境绩效信息以及其他非财务信息,防范洗绿风险,增强投资者信心。


  四是增强创新水平。绿色金融市场空间广阔,绿色信托仍有很大创新空间。信托公司需要加强混合融资等创新模式探索,结合绿色低碳经济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交易结构,实现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提高业务收益;加强ESG投资,探索采用筛选策略、主题投资策略、ESG整合策略等,大力发展ESG投资;探索碳信托发展,开展碳排放权、排污权、用能权、绿证等环境权益的抵质押融资、受托服务、证券化等尝试,充分满足绿色低碳产业企业的投融资需求;加强转型金融的探索,发展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等转型金融工具,助力高碳产业企业向低碳发展模式转变。总之,信托公司要充分协同运用资产管理信托、资产服务信托和公益慈善信托,大力推动绿色信托的创新发展。


  五是完善绿色信托产品服务体系。信托公司应优化绿色信托产品服务,建立更加体系化、系列化的绿色信托产品服务,着重开发减排类、降碳类、转型类、环境权益类绿色信托,构建气候投融资、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主题类绿色信托,强化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行业领域的绿色信托,持续丰富绿色信托内涵,打造若干具有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的绿色信托产品服务。


  六是提升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能力。信托公司应重视气候变化风险等环境风险和社会风险管理,将其与现有业务流程紧密结合,加快制定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制度,完善内控体系,开发ESG评分、环境和社会评分模型,更好地用于项目筛选、尽职调查和投后管理;建立环境和社会风险压力测试、敏感性分析,制定极端情况下的应对举措和方案;积极与被投资企业开展参与沟通,帮助合作企业提升ESG评级,逐步降低环境和社会风险。


  本文源自:金融界


  作者:袁吉伟


责任编辑:高冉

袁吉伟

绿色信托

发展

免责声明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


  • 版权所有 发现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