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政策环境的不断优化和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慈善信托活力显现。据“慈善中国”平台数据,截至2025年4月21日,我国慈善信托备案数量达到2375个,财产总规模约91.69亿元。
作为信托公司三大业务之一,经过多年的积累、实践,慈善信托有哪些新的发展趋势?当“信托”遇上“民生”,能在公益慈善领域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涉足领域拓宽
随着社会需求的日益多元化,慈善信托打破行业壁垒,与金融同业、公益组织、实体企业、专业院所等展开高频次跨界联动,不仅创新了慈善信托的资源整合模式,更为公益事业注入了全新活力。
近日,山西信托宣布,将与山西本地的中华老字号——太原六味斋实业有限公司开展“山西信托·六味兴善慈善信托”项目,将社会责任与金融创新相结合,将慈善资源精准投向扶贫济困、助老救孤、恤病助残等多元化公益领域。
在模式上,慈善信托也在突破固有框架。例如,近期追加了5610万元信托资金的“外贸信托—中国中化乡村振兴慈善信托”项目,就是外贸信托根据中国中化的援扶需要,将特色的“慈善信托+基金会”双平台公益模式进一步创新发展为“援扶+慈善信托+基金会”的新模式。
海南落地的首单双受托人模式“华润信托·承心善家·刘欢律师法律向善慈善信托”,也是典型的本土慈善组织与外部信托机构协作的一次有益尝试,同时也让律师等专业群体参与慈善活动有了新通道。
从慈善信托关注领域来看,数据显示,2024年,关注教育的慈善信托达202单,超过当年新增单数的三分之一;关注扶老和扶贫济困的慈善信托数量分别为155单和134单,乡村振兴领域为91单。另外,关注社区建设、科学发展、罕见病、老年认知障碍、女性等领域的慈善信托也在不断增多。
在实现慈善事业发展、维护社会公益的目标引导下,作为慈善信托的主要参与方,信托公司充分挖掘慈善活动痛点,在创新探索慈善信托多元协作、专业深耕的发展路径上持续发力。一方面,通过整合金融资源与专业管理经验,创新慈善资产配置模式,实现慈善资金的稳健增值;另一方面,积极联动政府部门、公益组织、企业等多元主体,围绕教育帮扶、乡村振兴、生态保护等重点领域,打造定制化慈善项目,拓宽慈善信托的覆盖范围和服务深度。同时,借助数字化工具搭建透明化、专业化的信息管理平台,优化慈善信托的全流程运作机制,以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提升公众信任和美誉度。
《2024年度中国慈善信托发展报告》显示,我国慈善信托发展将呈现以下趋势:一是政策推动慈善信托快速发展;二是市场参与主体更加多元化;三是慈善信托与资产服务信托进一步融合;四是区域分布将日渐均衡;五是行业自律和透明度将进一步提升;六是慈善信托推广普及提速。
面临发展挑战
随着政策的不断完善,慈善信托的资金来源更加多元化,除了货币资金类信托资产,不动产、知识产权、实物、保险受益权等非货币类资产也开始作为慈善信托的受托资产。
当然,也有其他类型的产品将慈善目的融入家族信托、不动产信托等业务场景,通过灵活嫁接公益元素,实现财富传承与社会责任履行的有机结合。
比如,近日北京市完成的“双首单”不动产信托财产登记项目中,委托人就将物流仓储设施登记为信托财产,并将信托收入的一半定向用于慈善捐赠,形成了“不动产+慈善+养老+传承”四位一体的信托服务模式。
这一多元化趋势在增强慈善事业可持续性、吸引不同主体参与的同时,也衍生出需要进一步思考与解决的问题。
例如,慈善信托各参与方权责边界模糊等导致的管理协同困境,跨界合作中因利益诉求差异引发的项目执行分歧,新型资金形式与业务模式下存在的资产估值不规范、风险防控体系不完善等隐患,这些都对慈善信托的监管效能与行业规范提出了更高要求,亟待通过制度优化与实践探索破局。
此外,现阶段也并非所有群体都能通过慈善信托投身公益之中。在委托人层面,长尾人群对设立慈善信托的意愿仍然不足。从社会覆盖面来看,我国慈善信托的委托人主要集中于慈善组织、企业、政府机关和高净值个人,参与面比较狭窄。目前,慈善信托机构也对长尾人群的慈善诉求响应不足,尚未形成满足不同委托人需求的多层次信托格局。
地方立法实践已有新进展。4月11日,杭州市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杭州市慈善促进条例(草案)》(以下简称《条例》)。《条例》以“小切口”切入,结合杭州慈善事业发展新问题、新实际,设置了包括委托人设立慈善信托、开展慈善活动的,可由负责项目执行的慈善组织向委托人开具公益事业捐赠票据,委托人依法享受税收优惠等多个针对性条款。
《条例》强调,提出这一慈善信托税收优惠举措,是对“穿透开票”地方政策的深化,旨在打破地域限制,统一标准,促进慈善信托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通过明确税收优惠的适用条件和操作流程,进一步激发了社会各界参与慈善事业的积极性,为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社会公益事业进步注入新动力。
财产
总规模
慈善信托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